正在召开的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教育不公平问题进行批评和提出建议始终“热”度不降,“择校费”、“乱收费”、“教育成本”在小组讨论、大会发言中被代表、委员多次突出地提到。
在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议声中,在社会关注、媒体聚焦之下,教育不公平成为一个谁都无法回避的话题,其“一黑二斜三苦四丑”的特点也暴露无遗。
“大家把这个问题揪出来谈,虽然是很不好看地给它画了个像,但目的是给它治病,希望教育能更加健康地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方廷钰说。
一黑:“择校费”的黑洞
据新闻周报披露,在重庆市八中,没有上该校录取分数线者,择校费的起步价是3.5万元,低于分数线者每少10分增加5000元。在重庆市巴蜀中学,择校费起步价4万元,490分以下每少10分增加5000元。在重庆最好的重点中学,每年收的择校费竟然高达3000万元!
任玉岭委员说,教育不公最大的问题就是“择校费”,老百姓感受最深的不公平也就是如“霸王条款”一样的“择校费”。由于监管失位,“择校费”已经成为吞噬教育公平的黑洞,导致富校更富,穷校更穷,形成了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
二斜:教育经费向城市、东部倾斜,
优质教育向强校倾斜
民进中央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1995年到2002年,东部3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更大,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失衡,继而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此外,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优质教育资源向强校倾斜。“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一些官员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弱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了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黄泰康代表说,从这明显“倾斜”的两点看,我国本来就不多的教育经费投入还存在“嫌贫爱富”的不公平现象。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两个“倾斜”使得不同背景的孩子在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上都不公平。
三苦:苦了家长、苦了弱校、苦了农村
在“择校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等因素作用下———
苦了家长: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的择校费,让很多家长“望学兴叹”,而为了孩子能挤进“好学校”,家长们不惜降低生活标准供孩子上学,教育成本激增成为许多普通百姓的心头之苦。公民享有的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沦为家长间权力和金钱的竞争手段。
苦了弱校:全国共有55万所中小学,其中2%左右为省市级重点学校。最保守的估计,光择校费一项,全国一年至少在百亿元以上。而这笔巨额的费用,在被上级主管部门“提成”一部分后全部装进这2%“大款”学校的腰包,而其他98%的一般学校则只能维持生存。
苦了农村:在农村,由于乡级财政能力的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义务教育实施受阻。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贫弱地位始终没有根本改善,农村适龄儿童上不了学现象依然存在。
周同甫、王晓秋委员认为,如果说因为孩子上学使家庭变得贫困,那是整个社会的不幸。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占GDP4%的指标应尽快落实,要达到这个目标还需要统筹安排。
四丑:特权、霸道、垄断、腐败
和任何不公平一样,教育不公平的背后存在着很多丑恶现象,而教育不公平也导致、衍生出一些社会丑恶现象。
代表、委员们认为,教育不公平首先暴露出的是特权思想和公权垄断。手中掌握教育资源的人家的孩子有好学上,有钱人家的孩子花钱买学上。一批政府重点扶植的优等学校,垄断了当地几乎所有优质教育资源,包括经费、师资、学生等。
而这种特权和垄断的存在,又衍生出了霸道作风和教育领域内的腐败。这种霸道,不仅体现在民办学校被压缩生存空间,无法与公办学校公平竞争,也表现在个别好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盛气凌人的作风上。而有了这些温床,必然滋生腐败,近几年教育系统频发腐败大案就是一个明证。
方廷钰委员说,富优贫劣、东“肉”西“汤”、城足乡缺、公霸民弱,这所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形式,都是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而教育不公导致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更是一剂“毒药”。解决教育不公问题,是人民群众切肤之痛的呼声,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需要。
(新华社北京3月7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