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前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是20年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参与者和见证人,在他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分管的就是医疗体制改革。全国两会期间,朱庆生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时表示,解决在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必须先解决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问题。
朱庆生的“医仕”履历
1981年,朱庆生任南京鼓楼医院院长。
1985年,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伊始,朱庆生调任南京市卫生局局长。
1990年,朱庆生调进北京,在爱卫会工作。
1993年起,朱庆生历任卫生部计划财务司司长、卫生部办公厅主任。
1998年,朱庆生就任卫生部副部长,主抓医疗体制改革。
2004年,朱庆生从卫生部副部长岗位上退休。目前仍担任中国红十字总会副会长、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会长等职务。
医改初衷 解决医疗资源严重短缺
记者:您能不能先介绍一下我国医疗改革的历史背景?
朱庆生:1981年,那时我在南京鼓楼医院当院长。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当时医院的主要工作是解决“早上是茶馆、中午是饭馆、晚上是旅馆”的混乱秩序问题。
经过几年整顿,全国各医院的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后,一个矛盾出现了———改革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的医疗需求也越来越多。可当时的卫生资源却非常短缺,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我记得当时有这么一件事,一个患者需要开刀手术,可排了整整一年的队。原因很简单,但当时的确很难克服———医院没床位。
记者:医疗改革的关注点就是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吗?
朱庆生:对,当时还真没有看病贵的问题。当时医疗价格很低的,挂个号一两角钱,做个阑尾手术只需要8块钱。所以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如何调动医院的积极性,解决看病难、手术难、住院难这“三难”。
1985年,国务院转发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揭开了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鼓励医院除了国家的投入,还要在市场化的进程中,以贷款等方式自筹资金发展医院,盖病房、扩大病床、买设备,解决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医院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我是搞心脏外科的,从一个礼拜安排我做三次手术,到一天内就要做三次;南京鼓楼医院从只有五六间手术室,到拥有20间手术室,这些都是医疗改革带来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