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3月8日讯(记者 邹海东 张景亮 通讯员冯宝新胡国峰)时至惊蛰,万物复苏。3月7日,沐浴着春日暖阳,采访团进入了“胶东屋脊”———栖霞。车至十八盘,目之所及,峰峦叠嶂,松柏参天。赏着山中美景,不知不觉中来到蛇窝泊镇上苇城村。
上苇城村坐卧于唐山东北峰下,群山环抱,密林幽深,潺潺溪流绕村而过,郁郁果林从村头延绵至四周山顶。屋在树边,树在村里,村在林中,好一个世外桃源!
在上苇城村,房前村后种得最多的还是樱桃树,这是上苇城人的摇钱树。“以前,村里主要种麦子,大部分山地都撂荒,收入一直上不去。”村支书刘虎对记者说,“后来市里搞生态绿化,俺村搞起了大樱桃种植,原来撂荒的山地变成了260多亩樱桃园。现在俺村山绿了,水美了,大伙也富了,去年人均收入5000多元,是以前的好几倍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生态建设正成为栖霞农民增收的助推器。“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陪同采访的栖霞市果业发展局局长刘春卫说,“我们把发展经济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生态建设中培植新的经济优势,规模化种植经济林,既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增加了收入。”目前,该市林木覆盖率达46.5%,果园面积65万亩,年产苹果12亿公斤,绿水青山正在成为花果山、聚宝盆。
生态建设产业化,桃村镇国路夼村走的是把生态优势转化成旅游优势的路子。
53岁的国路夼村民王甲莲正在家收拾房间。“开春了,又到游客来玩的时候了,俺得准备准备好做生意了。昨天还有老关系打电话预定呢。”王甲莲边收拾边跟记者聊了起来。自从三年前搞起了“农家乐”,她家一直生意兴隆,仅去年就接待了300多位游客,纯挣6000多元,再加上果园收入,11000元装进了老两口的腰包。而像这样的“农家乐”,村里已经发展了30多户。
王甲莲家的“农家乐”,靠的是村里常年不懈的生态建设。“山多石头多,出门就是坡。人多田地少,富路不好找。”这是国路夼村过去的真实写照。从1992年开始,村里大搞荒山开发,种植生态林木和经济林果12000多亩,森林绿化达到了85%,苹果、大樱桃、板栗等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村民收入也连年翻番。之后,他们又利用生态优势,聘请专家科学规划,积极打造生态旅游,当年就吸引游客1万多人。去年,村里人均收入达到了6300多元。
国路夼村只是栖霞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栖霞市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先后开发了杏家庄、草格夼、前罗坡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
离开国路夼,我们来到庙后镇龙湾村,远远就看见村口空地上几个大棚一字排开。“俺这个大棚去年养了2000棒香菇,收入10000多元。”村民祝冬梅正在大棚里修剪菇棒。大棚里,香菇苗刚露头,洋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
“这是小树枝念出的‘发财经’。”走出大棚,记者遇到了前来村里指导养菇的镇农技站技术员孙培贤。他说,以前剪下的苹果枝要么被烧掉,要么扔在山里没人管,而发展食用菌,小树枝就派上了大用场。树枝粉碎后可以做菌棒,用完后又是上好的有机肥,直接施到果园里,不但省了肥料钱,还能提高苹果质量、减少病虫害。这个循环模式,既变废为宝,避免了环境污染,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垃圾成宝贝,现在1斤树枝能卖1毛钱呢。”
“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是我们另一条富民路子。”栖霞市委副书记刘忠义说,栖霞围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做文章,利用优质苹果生产需要大量有机肥,向前拉动畜牧业发展;利用果树废弃枝条为食用菌生产提供原料,向后拉动菌菜业兴起,从而构筑起果品、畜牧、菌菜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复合型生态农业体系。目前,该市已有食用菌养殖专业村110多个,食用菌1500多万棒,畜牧、果业、食用菌三大产业仅去年就为农民人均增收3600多元。
来到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桥村,已是薄暮时分,大街上干净整洁,看不见一个草垛和粪堆。走进村民刘静的农家小院,只见院落整齐有序,厕所和猪圈里清洁卫生,闻不到丝毫异味。刘静正忙着做晚饭,拧开沼气灶,一股蓝色的火苗瞬间跃出。“沼气池就建在厕所和猪圈旁,这沼气既能做饭又能照明,还卫生方便。”她兴奋地对记者说。
“养猪不垫圈,做饭不烧柴和炭,点灯不用油和电,烟熏火燎再不现,文明卫生真方便。”谈起沼气的好处,村支书刘文军幽默地念起了自己编的顺口溜。他告诉记者,以前由于搞生猪养殖,村里蚊蝇滋生、气味难闻。自从有了沼气,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都转到了“地下”处理,村里卫生条件大为改观,一年下来每家还能省千把块的煤气费和电费。见沼气作用如此大,村民养猪积极性更高了,去年村里又有4户农民搞起了生猪养殖。
“沼气是我们产业生态化链条的一个中心环节。”栖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兆宽说,使用沼气,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它产生的沼气渣、沼气水还是上等的果树肥料,用到地里,能够提高果品品质,降低残次果率。而沼气的广泛使用,又有力拉动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该市已形成了“牲畜-沼气-家用能源、沼液-绿色产业-畜牧业”的生态循环链。
300污染源得到根治 栖霞打造绿色农业
水母网3月8日讯(记者 海东 景亮 通讯员国峰)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栖霞市坚持发展工业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树立“生态工业”理念,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实行“环保第一审批权”,近年来,先后拒批不利于环保的项目30多个,关闭有污染的企业14个,并投资1.2亿元使300个污染源得到根治。
栖霞市立足果业大市的实际,在抓好果业生产的同时,建设各类气调库134座,总储藏能力超过20多万吨,旺季存,淡季销,实现果品增值。同时坚持内引外联,多渠道投入,先后建起果品、蔬菜、畜牧等各类涉农加工企业600多家。其中投资400万美元的烟台金贸食品有限公司,全年可为农民消化食用菌1万多吨,产品全部出口。绿源肥料公司则利用废弃的食用菌棒生产有机肥,既降低了成本又实现了废弃菌棒的循环利用。
链接: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
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
从2006年起,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
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搞好农村生态建设,加大造林绿化力度,清除农村污染,营造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
结合推行农村畜禽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方式,实施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工程,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摘自《中共烟台市委 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见》
记者点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千方百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又必须注重生态建设,努力做到生态环境与经济进步相互协调,相互推动,相得益彰。在这方面,栖霞市的做法值得借鉴。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思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是一体的,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它启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否则便会“一损俱损”。在这方面教训不少。个别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漠视生态效益,破坏生态平衡,结果饱尝环境污染带来的苦果,经济发展最终也受到制约。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农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而优良的生态环境,也必将给我们丰厚的回馈。
栖霞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农民在发展经济中优化生态环境,在生态建设中培植新的经济优势,使农村逐步走上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良性发展之路,实现了两个效益的最大化。这一做法虽有其特殊性,即栖霞拥有生态资源优势,却又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因为它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各地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也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注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海东景亮【编辑: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