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教育公平社会普遍关注,也是我市建设教育名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为努力实现教育公平,近年,我市教育部门深入基层,倾听百姓心声,出台各项举措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各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同群体机会不均等问题。
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声音】“师资力量差、办学条件差、生源条件差的三差学校是以前对薄弱农村学校的最好概括。”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说,“这两年这样的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举措】为补齐农村教育这块“短板”,2002年以来,我市实施了“农村小学提升工程”、“振兴初中行动计划”深入创建教育现代化乡镇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力度。五年来市里先后拿出6000多万元专项资金奖励达标乡镇。“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实施农村幼儿教育扶持计划,继续开展“千名农村教育(校长)进城”免费培训工作。
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声音】南京十三中学贫困家庭学生管亚说,以前她最怕的就是开学那几天,因为她得为凑齐学费而发愁。【举措】从2002年开始,南京市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开始向城市低保家庭发放“助学券”,2003年,“助学券”向农村低保家庭子女延伸。从今年起我市免除城乡“低保”家庭义务教育6项费用,玄武区、白下区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明年我市将免除农村(原五县四郊)义务教育部分学习费用。
外来工子弟享受同城待遇
【声音】今年11岁的杨宝晴老家在安徽农村。3年前跟随父母来到南京。杨宝晴说:“和城里孩子一起上学是我做梦都想的事。”【举措】目前,我市共有5.2万名外来工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达到99.85%,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超过75%。外来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在宁就学,享受与我市城市家庭子女一样的待遇,基本实现“同城待遇、同班学习、同步发展”。
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上好学
【声音】市民李娟家住浦口区,明年孩子就面临“小升初”了。李娟认为,现在不是上学难,而是上好学校难。【举措】“十一五”期间,我市不仅保证每位有学习意愿的孩子“有学上”,而且使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上好学。期间,基础教育名校放大率达30%,小学“小班化”教育学校覆盖率达60%,初中达40%,高中开始探索“小班化”教育。
升学招生公平、公正、公开
【声音】“这几年,不管小升初还是中考招生政策都总体保持不变,这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市民顾伟说。【举措】为了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招生原则,今年我市“小升初”仍然坚持公办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初中免试入学的原则,保证每一位小学毕业生均能升入学区内的公办初中。在中考招生时,根据招生计划、考生志愿和中考成绩,分别划定各类学校投档控制线,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职业教育全面提升
【声音】市民陈平的女儿今年面临中考,他说:“我女儿成绩不好,但是我填报中考志愿时首选还是普高,读职业学校怕今后没有好的出路。”【举措】“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做大做强20所中等职业学校,创建10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50个骨干示范专业,建设10个国家级、省级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全市职业教育共享实训基地,认真做好就业推荐,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创业指导、就业服务和跟踪调查,保证毕业生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高质量就业。南京日报记者 钱红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