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技部、建设部和上海市共同举办的2006亚洲非开挖技术展暨研讨会昨天开幕。非开挖,这项国际上发展迅速、国内仍停留在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研究阶段的先进技术正走进上海。铺电缆、埋水管、通光纤、挖隧道,请“机器蚯蚓”家族帮忙,再不用霸占道路,堵塞交通,制造尘土和噪音了。 同济大学为中环线北虹路段设计的非开挖技术,在保住西郊宾馆的同时,还省下了5000万元成本。
“机器蚯蚓”长“电子眼”
水平定向钻进,U型穿管,管幕掘进……记者昨天上午在上海展览中心看到了“非开挖家族”里的各位“成员”,它们虽然身材魁梧,名字拗口,干的活却很“纤细”。上海市非开挖技术协会秘书长龚解华说,上海每年都有大量的电信、电力电缆、上水道和下水道需要建设和修复,按传统方法,先要在地面挖沟槽,把管线埋入沟槽中,最后进行回填土方。
这样势必要圈起道路,甚至绕房拆房,不仅影响交通、商业和市民出行,尘土和噪音还污染环境,尤其在中心路段施工,负面影响更大。而综合了钻探、机械、电子等技术的“机器蚯蚓”就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只要在不影响周围环境的地方打一个洞,“蚯蚓”便能钻入地下,在电子探测器的帮助下像长了眼睛一般,在地下钻出水平、“U”字型的通道。有的“蚯蚓”还能边钻边粉碎旧的管线,以铺设新管线。
南京路免“开膛”铺煤气管
龚解华介绍说,上海内环线以内区域每年有13%的道路(近200万平米)被开挖。“十一五”期间,尤其是世博会前,轨道交通、中环线和大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用到非开挖技术。市政府已下决心至少减少开挖路面50万平米。预计世博会前,将有超过30%的地下管线施工应用非开挖技术。
如今“机器蚯蚓”已悄然在城市的地下钻了起来。去年底,为了让南京西路周边10万居民用上天然气,市政公司请来名叫“水平定向穿越”的“机器蚯蚓”,在常德路至展览中心7号门的一段南京西路,铺设372米的管道只用了2天时间,这也是首次在闹市区实施非开挖工程。这几天,漕宝路的上水管道修复、浦东东方电视台门口的污水管铺设都是非开挖的。
中环线从西郊宾馆脚下钻
上海人还在非开挖技术上自主创新。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朱合华告诉记者,正在建设中的中环线西段前不久遇到一个难题:在虹许路北端和北虹路南端之间矗立着著名历史保护建筑———西郊宾馆别墅区。若从上面走高架路,势必“踩坏”西郊宾馆,工程单位只得决定,这段高架路改从西郊宾馆地下走。
国外专家一考察,立刻断言说,如果不花5000万元先加固软土,不可能成功。而同济大学专家们研究后,自创了“管幕-箱涵推进法”,用80根环环相扣的钢管组成横截面达273平方米的“口”字型的阵列,成功穿越了126米长的地下路段。这一市科委重大工程项目验收结果为国际领先,节省了至少5000万元加固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