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今天消息 特派记者崔朝阳、李宜航、严丽梅、尹安学、余姝报道: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昨天透露,为防范大学生贷款违约,将在媒体上公布严重违约学生的名单、身份证号等信息。这项新举措在“两会”引发热议,记者采访的多数人大代表表示,防范还是要从加强诚信教育和管理措施入手,公布黑名单不是个好办法。
大多数人大代表都有这样的担心,“身份证号码是不可改变的,一公布,谁都知道了,他在哪里都难立足。”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代表说。
身为五邑大学校长的林健代表,对学生的心态相当了解。他说,媒体上公布给人的压力太大了,“搞不好学生会记仇的,会对母校怀恨在心”。
高校学生贷款将近20%的违约率,让代表们感到吃惊。他们都对教育部的做法表示理解,但还是认为,对于促使还贷来说,黑名单这个新措施也许很有效。但措施太强硬,可能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
有代表分析学生违约的三种情况:经济条件不好,确实难以偿还;缺乏信用意识,有能力却不主动去还;恶意违约。
“恶意违约的毕竟是极少数,对这些情况应该区别对待。”李东辉代表说,黑名单不失为一个制约的好办法,但对那些并非恶意违约的,还是以提醒教育为主,恶意违约的,也要先警告,“不要‘一棍子打死’”。
林健说,他所在的五邑大学违约还贷的现象几乎不存在,学校下了大力气,通过建立各地校友会等办法,97%以上的学生去向都在掌握之中。“掌握了毕业生去向,谁有违约现象,就能及时找到给予提醒。哪个学生都会想到将来,即使不想还贷的也会担心工作单位知道情况”。
“管理上想办法,还是能有效防范违约的。黑名单并不是个最好的办法。”林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