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昌博
她依然是偶像,虽然更多的是活在历史中。
3月3日晚,北京中苑宾馆,山西人大代表团驻地。从会议室走到餐厅,郭凤莲用了15分钟,几乎每个带了相机的人都会过来和这个曾经的大寨“铁姑娘”合影。
闪光灯下,郭凤莲双手置前,身体稍微内侧,面带微笑,腰板笔直。
她显然经历过许多次——从17岁开始,郭凤莲曾和无数人合影,这其中包括中央领导周恩来、邓小平、朱镕基和诸多外国元首。
这是一个历经了42年的沉浮故事:从1964年毛泽东号召“农业学大寨”始,大寨执中国农村之牛耳,15年红旗不倒;郭凤莲也以“铁姑娘”闻名全国,后掌舵大寨,一时风光无二。
随后风云突变,大寨由“旗帜”变为批判对象,极左路线代表;郭凤莲也被调离故乡,和她的大寨一起沉寂十余年。
直到1991年底,郭凤莲于低调中重返大寨,曾经的“铁姑娘”再举大寨大旗,不过这次不是“战天斗地”,而是在商海中搏杀。
又是十年。
2002年,全村总产值由过去的327万变为1个亿。恍然间,大寨悲喜两重天。
已经将近60岁的郭凤莲不愿太多地提及过去,她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人的思想是要转换的,“你不转换老死在那里干啥?”
“铁姑娘”的1964
1964年,郭凤莲17岁,此时这个女孩的名字已经和“铁姑娘”的称号一起传遍中国。
一个细节可以显示她的地位:当年的一张照片中,郭站在她的铁姑娘队队员中间,于山梁上遥指远方——在当时宣传大寨的诸多照片中,能“遥指远方”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陈永贵,一个是郭凤莲。
此前一年,大寨遭遇特大洪灾,郭凤莲在救灾中崭露头角,这年初的时候,她成为第二任“铁姑娘”队队长。这正是大寨风生水起的时刻,当年的2月10日,人民日报用头版头条刊发了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随后是新华社记者采写的长篇通讯《大寨之路》。
早在1958年,大寨便带头联合7个村成立了昔阳县第一个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高度集中统一体制,要“一大二公”。
其时大寨实行“一心为公劳动,自报公议工分”的管理和分配办法,这样社员之间收入不悬殊;为了“保护”集体利益,取消了自留地。“现在想起来确实有些空想。”在和本报记者谈及人民公社时,郭凤莲说。
作为人民公社样板的大寨一直红火到1980年初。这一年,从安徽小岗发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成燎原之势。一切都迅速变化。
郭凤莲三年后被调离大寨,去晋中果树研究所任副所长。《作家文摘》1994年的一篇文章说,痛感冷暖的郭凤莲那时很能喝酒,而另一个变化则是开始看书。不久郭凤莲被调往昔阳县公路段,任段党支部书记。
“大寨品牌”产生经济效益
1981年,大包干浪潮席卷全国,大寨党委不愿分田到户,折中后改为分田到组,但第二年又重新由大队统一分配。反复引发了混乱,当年粮食总产量下降近20%。
县委工作组进驻了大寨,1983年终于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党支部书记在完成分田到户后主动辞职,当年全村粮食产量由65万斤上升到100万斤。
此后外面乡镇企业勃兴,而大寨还是靠着每人的1.4亩土地生活,有粮没钱,十来年内走马灯般换了三任村支书,经济却一直没起色。
村民们又想起了过去“强人”领导下大寨的一呼百应,其时陕西省委书记去大寨调查,“我们就说,能不能让郭凤莲再回来。”77岁的宋立英说。
“几天后领导跟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回大寨。”一番思量后郭凤莲接受了安排,1991年11月15日,她以昔阳县委副书记、大寨乡党委副书记、大寨村党总支书记的身份重返大寨,这一身兼三级的任命也是大寨的政治传统。
然而发展谈何容易,郭凤莲曾想给过去认识的华西村支书吴仁宝写信求助,但写完还是撕了,“不好意思写,人家都发展了,你还那样。”她对本报记者说。
这一年,郭凤莲4次北上,3次南下,“害怕别人认识,主要是……我们穷得很。”但她又怕人家不认识,毕竟大寨还有影响,“你要自我推销。”转了一圈的郭凤莲意识到还是要靠大寨过去的名声,主打大寨品牌。
大寨随后成立经济开发总公司,郭凤莲任董事长,第一个动作是和江阴市联手办羊毛衫厂,对方看中了“大寨”两个字。1992年11月28日,“中国大寨羊毛衫厂”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铁姑娘”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和纺织工业部部长吴文英请到了主席台。
这是郭凤莲复出后的第一次高调亮相,她说,经受过时代浪潮冲击的大寨,不会忘记 昨天,也不会看不到大寨的今天和明天。
此后郭凤莲开始马不停蹄地跑项目——“大寨”这个名字在市场经济的中国无疑是“稀有资源”,它能吸引投资者对其市场关注度的兴趣和政府对传统“典型”的天然重视。
其时建材市场火爆,大寨黏土和石灰石多,是生产水泥的主要原料。郭凤莲决定冒险一搏,投资2000多万,办一个大厂。大寨村委会会计贾海文说,大寨自筹了400万,贷款600万,帮扶城市借给了400万。郭凤莲又请省政府牵线,让香港中策投资有限公司参与投资,成立“大寨中策水泥厂”。这个水泥厂在随后山西修建太旧高速公路时效益大增,大寨经济从此翻身。
以“大寨”命名的产品不断涌现,包括酒、醋、面粉、杂粮、核桃露等等,很多产品都是联合经营,大寨“品牌投资”。铁道部还特批大寨在临近的阳泉市建了煤炭分运站,让大寨把村里1983年开挖的煤矿里的煤运到山东和河北。
全村总产值由此实现三级跳,由1992年的327万到1997年的4796万直至2002年达到1个亿。一起一落后,郭凤莲和大寨再次站在聚光灯下。
集体与个人之辩
从昔阳县城出发,十分钟后就能看到上面写着“大寨”两个字的大门。穿过大门,是一个水泥广场。3月4日下午,整个广场仿佛是“革命歌曲”的海洋。
旅游目前是大寨的重点收入之一,大寨村提供的材料说,2005年有近30万人来大寨参观,旅游总收入900多万。宋立英的家在广场旁边,这个几乎和郭凤莲齐名的老“劳模”从2000年开始签名售书。她说自己去年收入2万元,不过村会计贾海文说不止,“六七万都有”。
村子背后是著名的虎头山,陈永贵的墓就在山上。1992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视察大寨,提出说“旅游业搞好了比办几个工厂都赚钱”。大寨开始开发虎头山为森林公园,上面修了大寨展览馆,门票也从6元涨到25元。
大寨的房子按地势高低分为三个档次,广场周围是过去的老窑洞,再往上分别是村里1998年和2003年修的新楼,这些楼都采取个人建房集体补助的办法,村里补助50%,同时负责配套公共设施的建设。
大寨小学是一座崭新的4层楼,校长毛志东说,该校是全县骨干小学之一,村里每年都给老师额外发奖金,数额是全县最高的。
在大寨,本村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免费上学;考上大学的有奖学金,本科生每年1000元,专科800元,参军的每年也是1000元。村里实施了养老金制度,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上的150元,党员200元。
村集体现在有12个企业,除水泥厂外全部实行承包,村里每年收取费用,著名的大寨核桃露是和临近的阳泉市合作生产,贾海文说,大寨每年收60万。
一些企业已经要关停,比如最早的羊毛衫厂,“企业很小就不行了,要掉头。”郭凤莲说。现在大寨效益好的企业主要是水泥厂、小煤矿、森林公园和煤炭分运站,2005年,大寨总产值1.2亿。
大寨现在种了400亩地,村里专门有服务队进行耕收,农户个人只负责平时管理。一些过去苦干造出的梯田现在被重新退耕还林,“打不了多少粮食,我感觉不划算。”郭凤莲说。这个40多年前曾经以农业闻名的典型,如今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0.003%。
按村里的说法,村民2005年平均收入5500元。不过村办企业工资普遍不高,50岁的赵保国原来在水泥厂上班,“一个月最多500多元”,后来他干脆辞职开了个窑洞饭店,一年有二三万的收入。
村集体现在有1400万存款,但没有进行过一次分红,这引起了一些村民的抱怨。“临近的一个村,每年分红两次,一年好几千块钱。”开纪念品商店的贾建平说。
郭凤莲说集体的收益是要更好地进行投资,“个人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她认为华西村是一个榜样,“要向吴仁宝书记学习”。
曾说过“人不能和历史赌气”的她现在是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大寨党总支书记、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不过相对于后一个头衔,郭凤莲还是喜欢别人叫她“郭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