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梯山垂首,黄土塬含悲。
1月6日,澄城县庄头乡芦洼村年仅50岁的党支部书记王奉民,因患肝癌逝世。噩耗传来,芦洼村笼罩在悲痛之中。一位七八十岁的老汉哭倒在王奉民的灵前:“你是我们的脊梁骨,你走了,芦洼人该咋办呀?!”
那天下午,雪,悄无声息地飘着。 村里男女老少拿起扫帚,把奉民书记家到村东的三里土路扫得干干净净。给奉民书记选坟地、箍墓中,许多人不停擦拭着眼角的泪珠。
1月9日送葬那天,县上、乡上几乎所有的领导干部都来了,附近村落的乡亲们赶来了,芦洼村不少嫁出去的女儿也回来了。花圈摆了好几里长……
2月20日到23日,记者走进芦洼村,与村里的群众座谈,感受他们对王奉民这位“领路人”的无尽感慨,无比热爱,无限思念,也被他崇高的精神境界、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动着……
步步超前兴果业
王富洲(村民):奉民接受新事物快。1986年夏天,县园艺站组织大家外出参观,别的村没有几个人去,奉民却硬拽着大家,到大荔县和附近的郭家庄看人家的苹果园子、树苗,询问人家的收入情况,学习人家的管理技术,心里热得很。当时的苹果价是一斤三毛钱,小麦每斤才一毛三分八,种苹果确实挣钱。奉民跟大家一商量,当时就决定在我们芦洼村发展苹果业。按他的想法,群众的粮囤子冒起来了,钱袋子也必须鼓起来。
王徐升(村会计):参观刚回来,奉民就开了个干部会,决定先栽200亩苹果树。可在两个队的群众会上,没有一个队能把任务落实下去,今天你报了,明天他又说不干了。咋哩?怕冒险。积古万辈,人都靠粮填肚子,谁见过靠苹果填肚子!第二回开干部会,奉民说,那就减100亩,群众不干,干部带头。他撂下一句话:干部一人10亩,完不成任务自己想办法。就这样,100亩果树“指标”落实到了包括10名干部在内的13个人肩上。当年冬天,芦洼村的苹果树在全县率先栽植起来。
王升民(村民):1990年,芦洼村的苹果开始卖钱。当时,我和徐升、拴弟、育合、生合总共卖了2万多斤果子,一斤五毛二,卖了1万多块钱。钱拿回来时,新咯锃锃一沓子,把人高兴得不得了,没栽树的人也羡慕得不得了。仔细想想,这事要是没有奉民果断决策,大胆试验,压茬着干,早就塌伙啦。
王建民(村民):奉民这人不论干啥大小事,只要有利可图,他都要把群众吆喝起来一块儿干,从不吃独食。有一年,奉民在外头发现,“丽嘎”苹果成熟早,货架期长,在市场上卖得很好。他马上往果树研究所跑了好几趟,最后领着我到洛川的朱牛乡掏大价采买下了十多条接穗。第二年剪树,他不仅把自家剪下的树枝全部给了群众,甚至跑到我园子里,把枝条拾到一块,也无偿送给了群众。这种机会,他抓得比谁都快都早。
***
1992年秋天,芦洼村南首批栽植的100亩苹果树进入了盛果期,每亩果树的产量都在4000公斤以上。务果户的票子进得哗哗哗,大家箍新窑、买彩电、骑摩托,“鸡毛”一下子飞上了天。不用王奉民催促鼓动,村民们争着抢着栽上了果树。到1994年,全村苹果树面积迅速上到了800亩,占了塬面耕地的60%多。
群众的热情上来了,王奉民反倒紧张了。群众中务庄稼的行家不少,可务弄苹果,目前还没有人敢说硬话。王奉民认定,要避开风险,就必须有超前意识,事事抢得主动,掌握先机。
运用先进技术是发展苹果业的头等大事。王奉民带领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跑县城、跑铜川,把县果业局、苹果集团、大农科技协会的专业技术人员等,都请到芦洼村,给群众讲课,手把手教大家修剪拉枝,辨认病虫特征,对症下药。
苹果市场变化大,品种更新换代快。1998年,原先走红的秦冠、富士逐渐不吃香了,周围有的村挖了果树烧木炭。王奉民却告诫群众不要挖树。他早早就找到了省果树研究所所长赵正阳,请他给群众讲课,帮助大家进行高枝换头,改良品种。芦洼村不仅没有挖原来的800亩苹果树,还新上了500亩。
为提高商品率,卖上好价钱,经王奉民倡议,芦洼村组织了一个由12名土专家组成的专业服务队,逐个对果树实施“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技术。村上统一组织调运化肥、农药、套袋,为群众批发供应,同一时间,统防统治。苹果熟了,村上还统一组织客商来村集中收购。2003年,芦洼全村苹果总产值达110多万元,其中15万公斤套袋苹果,10天内就被客商以每公斤2.56元的高价抢购一空。
王奉民在县上、乡上认识人多,信息很灵,当他得知国际上比较流行一种叫澳洲青苹的高酸苹果、而国家又争取了一批日元贷款、澄城县也办起了一家大型果汁加工厂的消息后,就感到苹果产业又有新文章可做。他立刻行动,一方面向上积极争取,一方面号召全村老少齐动手,把塬面上剩余的575亩土地全部栽上了澳洲青苹、短枝富士和丽嘎,以快速抢占苹果市场新的制高点。事实证明,王奉民再一次走在了前头。如今,我省已全面启动高酸苹果基地建设……
群众说,王奉民总是能带领大家走在机遇前面,把风险甩在后边。
一心为民谋发展
王永录(村民):村里本来有老先人留下的一眼老井,年久失修,早都不出水了。群众只能饮用下雨天院落村巷集聚的“黄泥汤”。奉民不甘心,下决心打机井。有人反对说,芦洼村是个“驴脊梁”,根本打不出水。奉民不死心,一面跑资金,一面联系机井队打井。几经周折,一年后,芦洼村终于打出了一眼出水的井,一个钟头出水20立方米。奉民和大伙一鼓作气,又把自来水通到了各家各户。如今,我们这个“驴脊梁”村的水,不光保证了本村的人畜需要,还送到了附近的王家醍醐等三个村。
王振忠(芦洼村科技楼施工监督员):当时要建科技楼,奉民说,有了这栋楼,安上电脑,再联上网,咱就能更快地掌握苹果管理的先进技术和市场信息,娃娃也能跟着北京的老师上课了。大家一听是好事,都很热心。那会儿奉民白天忙别的事,晚上就来工地问情况,有时还追到我家里。从2004年3月27号开工,到9月12号完工,奉民一砖一瓦都没放过。用什么牌子的水泥、什么质量的沙子,他都要过问。对砖的要求细得不行,颜色不正不要,烧过的炼砖不要,响声不正的也不要,不合格的必须退回去再补上。每块楼板的钢筋数必须是12条,门窗和铁门上多少铆钉和螺丝,他比谁都清楚。他说,公家的钱,得花在点子上,决不能含糊。
王香梅(村民):那会儿,我们家没有赶上村里第一批种苹果。后来,奉民书记鼓动我们两口子搞起了苹果园,日子一下子好起来。奉民书记又说,光靠一条腿蹦达不行,多条腿走路,才能稳当。2003年,我们家又开始养猪,养了4圈,一年卖了上万元。后来,我们又出去开旅店,现在日子过得挺好。提起奉民书记,啥感谢的话都表达不了我们的心情。
麻文花(王奉民妻子):他爸在的时候,一天到黑不着家,人跑得黑瘦黑瘦的。我总跟他嘀咕,这个“芝麻官”咱不干了成不成?就你那点工资,都不够来的人抽烟。看我唠叨个没完,他就应付我说,忙完了手头上的事再说。可是从种树、打井到铺路、建楼,他压根就没停过,根本不听我说。一段时间,家里果园的草长得老高,他不管,两个娃也很少照看,但一到县里办事就记起去儿子、姑娘家吃饭,说是省钱。
村里一有大事,我就很少见他,回到家里常常半夜,合着衣服就睡。看他这么辛苦,我就说,人家都有小车,你怎么不弄一辆?他训斥:“嫑胡说,摩托也能办事。”说起摩托,有好几回他叫我和他一块去县上,我还以为要带我去逛,谁知道进了城,他去给村上办事情,让我照看摩托,一看就是半天,根本没时间转街买东西。
***
2003年,七月流火。在王奉民的带领下,芦洼村男女老少开始硬化村巷道路和贯通全乡南北的芦越路(芦洼村到越家庄)。当时,群众热情之高如同火热的天气一样。470多口人的村子一片沸腾,各家各户一齐上阵,农用三轮车、手扶拖拉机响得突突突。王奉民更是闲不住,安排任务,疏导交通,组织人员,处处有他的身影;运碎石,打路基,滚路面,事事他都过问。仅仅4天,4公里长的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全面完成。芦洼村连接外界的瓶颈终于打通了。
芦越路“起效”很快。当年秋天,阴雨不断,周围很多村的果子因道路不畅,运不出去,芦洼村却不一样。农历八月初九晚上,群众开始装车,9辆大卡车每辆都装满了苹果。一个晚上,全村的苹果销售一空。从此,临近的陈家醍醐等村每年都把自家的苹果悄悄转到芦洼村往外送。芦洼村这个曾经偏僻落后的小村庄,也逐渐成了当地一个重要的苹果集散地。
满怀着一心为民的热情,凭着使不完的干劲,数年来,王奉民带领群众办了几件“大事”:打井、修路、建科技楼,把全村4350米土渠全部改成了水泥渠,完成了沟坡荒地的退耕还林,拓宽改造了村里的巷道……
弥留之际见精神
王苏学(村委会主任):去年11月24号,村上刚开完选民会第三天,奉民书记还带着我到县农广校,把县妇联赞助的VCD碟机和电视机拉了回来,说是给大家学技术用。他当时还准备搞一个小仪式,讲话稿都准备好了,可惜,唉……元月5号,书记去世的前一天,我才知道他病了。撵到医院去看他,他拉着我的手,叫我把村上的工作主持好,切记把退耕还林款兑付好。你说他人都那样了,咋还惦记着村上的工作呢!
王徐升(村会计):去年12月14号左右,我接到了奉民的电话。他骗我说:“我在外头有事,回不去。”又说:“耀斌和甲申的娃都要结婚了,你代表村干部买上两个毛毯送过去,也不要忘了替我行上一份礼。”我按他说的办了,谁知他是在病床上给我教工作方法哩。
王甲申(村民):我给娃结婚,原想从奉民跟前挪腾些钱,他已经应承了,可直到跟前,连他的面也见不上。我心里直嘀咕,奉民的为人从来不是这样子的嘛。后来,徐升给我送来1000元,说这是书记叮咛的事,还说书记让给我道歉。我这才知道他是病中给徐升打的电话。后来,猛然听说书记走了,我难过得半天没一句话。
麻文花(王奉民妻子):住进医院后,他爸只晓得打电话联系工作,医生要他配合治疗,他根本听不进去。把手机藏了,他又去借女婿的小灵通,还说这个辐射小,没问题。躺在病床上他还和我说要在村里搞这建那,心野得不行。
张忙趁(澄城县林业局局长):奉民和我交往16年,他是个一心为民的好干部。去世前几天,他打电话要见我。当时他已经瘦得失了形,可见我的第一件事就是问:“我们村有一片地跟另一片退耕还林规划地倒错了,你能不能想办法给群众调整过来?”我说你先别操心这事,看病要紧。他说你到底办不办。我说办。他才放心地点了点头。
***
2004年11月29日,王奉民到县财政局办事,突然晕倒在楼道上。当天下午,他到县医院做了个检查,结果是:肝脾增厚。王奉民没有把这当回事,回家后把检验单往自己办公桌的抽屉一锁,照样为村上的事忙里忙外。
11个月后的2005年10月底,在儿女们的催促下,王奉民到西安西京医院做检查,证实患上了肝癌。他给家人叮咛:这事要保密。
除过家人,没有人知道王奉民病了,也没有人知道他已经住到了西京医院,更没有人知道他面对无情绝症时的心情。
去年11月3日,渭南市委有关领导到芦洼村考察先进性教育活动时,王奉民从医院赶回来介绍村情、汇报活动开展情况、报告芦洼村的发展规划。考察结束当晚,他又悄悄回到了西京医院。
11月6日,王奉民在家人的看护下,做了第一次介入治疗。10天后,他匆忙出院,回到了芦洼村。这一次,他马不停蹄跑到白水县,考察那里的“农家乐”旅游项目,谋划着在芦洼村建起自己的“农家乐”。紧跟着,他又与庄头乡项目办的同志一起到省城,找有关单位谈项目,寻求支持。
11月22日,芦洼村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王奉民精神头很足,他利用计票的空闲时间,兴致勃勃地给群众讲果园管理,讲芦洼村的发展思路,前后足足一个小时。第二天,他又先后走访了20多户群众,与他们拉家常,谈来年的打算。村民王永录说:“奉民那天在我家坐了很长时间,说了很多关心的话,走的时候天都黑了。谁知那是给人留的最后一点念想。”对于芦洼村的大部分群众来说,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见到奉民书记。
12月初,王奉民在西安做了第二次介入治疗。医护人员劝他说:“你最好把病情向上级领导汇报一下,看能不能帮你做肝移植,这样希望就大一些。”王奉民说:“话不能说,移植也不做。说了公家要花钱,做了效果也不一定行。”
王奉民实际上选择了放弃。12月23日,他悄悄转回了澄城县医院。半个月的维持治疗后,这位芦洼村的“领路人”永远闭上了双眼。
春天来了,大地正在复苏,万木即将绽绿,王奉民悄然长眠在沟坡上那片他带领群众精心营造的经济林中。
尾注:如今的芦洼村,每户都通了自来水,95%的家庭有电话,60%~70%的户有手机,80%的户有摩托车、农用三轮车。2005年,芦洼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2006年2月5日,澄城县委做出决定,授予王奉民“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并号召全县党员、干部和群众向王奉民学习。
(本报记者 冯晓荣 万 君 通讯员 白忠民 郑怀璋 张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