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全国重点中心城市和世界特色知名城市的目标,深入实施“三点布局、一线展开、组团发展”的大城市发展战略,在“诚信、和谐、博大、卓越”城市精神的鼓舞下,全面建设“繁荣青岛、平安青岛、文明青岛”,努力促进社会和谐,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日前,青岛市发改委和市委党校经济社会研究所联合推出《青岛市2005年社会发展报告》,对2005年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扫描,并对我市今年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状况进行预测,这也是我市首次对外发布社会事业年度报告,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属于创新。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
【报告综述】:2005年我市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虽然第一、二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人口陆续进入了生育期,但由于措施得力,第三次出生高峰得以平稳过渡,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报告解读】:2005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实现新突破,我市通过深化和完善人口计生新机制,全面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企业退休独生子女父母一次性养老补助等计生法定奖励,做好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的发放和奖励扶助对象的确认工作,积极建立市级计生公益金,加大对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救助力度。积极推进优生优育工作,大力实施“出生缺陷一级干预工程”,倡导有条件的区市由政府出资免费实施优生工程,全面开展“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干预项目”,有效地提高了出生人口素质。2005年末,全市总人口为740.9万人,增长1.3%,其中新出生人数为7553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72‰。
教育事业更上层楼
教育大众化前景初显
【报告综述】:2005年,我市基础教育更上一个台阶,城乡教育进一步协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优质高中资源进一步扩大,各类职业教育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我市还加大了重点高校的引进力度,加强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落户政策。实施科技将才建设工程,健全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报告解读】:2005年,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已达93%以上,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小学为100%,初中达99%以上,高中为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30%。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报告综述】:2005年,青岛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一些健康指标已经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医疗卫生资源利用率较高,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有所改观。
【报告解读】: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取得显著进步;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医疗床位总数为3万张。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2632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覆盖率达到100%。
群众体育方兴未艾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报告综述】:2005年,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方兴未艾。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风起云涌,企业间的体育赛事接连不断,健美操、武术、太极拳、剑等都成了随处可见的“街头风景”。我市在各居民小区、街道安装健身路径,各市、区相继建成一批健身广场、健身公园、门球场和篮球场。目前各街道办事处都建立健全了全民健身领导小组,形成了三级全民健身辅导网络。
在重要的体育赛事中,我市体育健儿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胜不骄、败不馁、团结奋斗、屡创佳绩,金牌总数、奖牌总数、团体总分三项指标均处于山东省的“龙头”地位和全国同类城市的先进水平。奥帆赛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报告解读】:2005年末,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达45.6%,在国内城市中处于领先地位,人均占有体育用地面积1.82平方米。我市竞技体育获得飞速发展,2005年全年,我市运动员在各项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63枚,银牌227枚,铜牌179枚。共打破全国纪录2项,全省纪录3项。全市共有体育专业队7个,队员107人。重点体校13所,学员2374人,业余体校5所,学员7840人。
2005年,我市除了启动建设了体育运动学校、体育馆等重点项目外,还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推进体育行政管理机构改革,把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转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运动项目的协会和俱乐部制,加快体育社会化进程,并逐步加大财政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投入。坚持市场取向,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对体育赛事、公益性体育机构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文化事业繁荣兴旺
城市文化圈显现雏形
【报告综述】:2005年,我市文化精品创作成果丰硕,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得到巩固和推进,10大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和老舍故居、八大关建筑群、迎宾馆等优秀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有效挖掘、保护和利用。文化重点项目、设施和文化园区建设加快,青岛大剧院、现代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规划建设进展顺利;市区100处社区文化中心改扩建工程提前完成;“东西南北”区域文化中心建设启动,东部滨海文化长廊、西海岸凤凰岛影视文化传媒产业基地、南部文化中心区域、市区北部和各市民俗文化园区及文化新区建设加快,大青岛城市文化圈显现雏形。
【报告解读】:2005年,各区市涌现出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歌曲、戏剧等优秀作品。元旦、春节、五一、国庆、广场周周演、社区文化艺术节和“五月的风”等系列文化活动以及萝卜会元宵山会、海云庵糖球会、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赏花会、市民节和崂山旅游文化节等区市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举办了规模空前的第三届奥林匹克文化节和海洋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暨首届青岛音乐节、“青岛与电影”大型晚会、“亚洲电影文化合作国际论坛”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和“影视之城”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另外,2005年,我市还积极稳妥地推进报业、广电、出版、文化等单位体制改革,培育、发展了20个“文化产业示范单位”,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不断推进。
就业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就业齐头并进
【报告综述】:2005年,我市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就业结构持续改善。就业形式更加灵活,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钟点工、弹性工作等各种灵活就业形式得到较大发展。全市城乡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比重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提高。另外,我市进一步完善了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体系,劳动者的创业环境有了明显改善,统筹城乡就业初见成效。
【报告解读】: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建设街道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建立促进就业资金、扶持灵活就业和公益性岗位开发补贴、工资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促进就业政策。建立了由责任目标、市场建设、就业服务、职业培训、政策扶持和社会保障六大体系构成的具有青岛特色的促进就业体系,组织实施了以培养小老板为目的的创业工程,全市各部门共同营造有利于小老板迅速成长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融资环境和舆论环境。建立了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帮扶机制,组织实施了过渡性就业工程。另外,我市还坚持将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逐步向农村和农民延伸,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扶持体系,2005年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4.6万人,连续三年实现就业增速大于失业增速的良好势头。
医疗保险制度日趋完善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报告综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除农工商企业外,在政策上已覆盖到包括城镇个体劳动者在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为162万人。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进一步完善,统筹范围不断扩大,统筹层次不断提高,由市内四区扩大到七区,养老保险事业取得显著成效,新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报告解读】:2005年,我市职工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医疗保险基础管理工作逐步加强,费用结算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基金抗风险能力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特殊人员医疗保障、公务员医疗补助、保健对象医疗补贴、大额医疗救助制度、用人单位补充医疗保险、职工互助医疗保险等多种保障方式为补充的多层次职工医疗保障体系,保障了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需求。此外,我市还出台了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政策规定,将城镇各类企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个体工商业户和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人员全部纳入了养老保险政策范围,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31.1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得到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同时,企业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进一步降低,社会保险费征缴额实现大幅度增长。通过加强基金征缴、扩面和清欠工作力度,养老保险基金征缴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6%以上。
救助体系不断扩展救助成效日益显著
【报告综述】:2005年,我市社会救助成效显著,一套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
【报告解读】:2005年,我市有效实施了灾害紧急救助,救助灾民近12.3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规范。实现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从强制性收容遣送到自愿受助、无偿救助的重大变革。全市基本建立起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灾民救助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优惠政策相配套,以社会互助为补充,政府责任明确,社会广泛参与的社会救助体系。
服务网络不断延伸银发老人生活多彩
【报告综述】:2005年,我市的老年人福利进一步提高,我市加快老年福利、医疗、文化、教育、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步伐,相继建立了老年大学、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公寓、星光之家等一批老年设施和活动场所,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康复医疗、体育健身和健康向上的各类教育等多方面的服务。
【报告解读】:2005年,我市按照全面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总体思路,努力构造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工作平台。构建和完善了“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关爱援助服务网”、“康复医疗服务网”、“卫生保健服务网”等四个服务网络,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经过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在街道和社区建设了一大批“星光老年之家”和室外老年健身场地。各区、街道和社区有效地利用这个阵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认真落实《青岛市“星光老年之家”管理办法》和《青岛市“星光老年之家”考评办法(试行)》,不断加强对“星光老年之家”的管理,建立长效运行机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妇儿权益得到尊重助残体系基本形成
【报告综述】:妇女儿童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残疾人保障体系,依法保护残疾人享有的各种权利,基本实现残疾人普遍、稳定、合理就业,缩小了残疾人生活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
【报告解读】:2005年,我市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认真贯彻《青岛妇女发展纲要》和《青岛儿童发展纲要》,依法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妇女教育活动和未成年人活动场所等公益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男女就业机会均等,同工同酬。另外,还改善女职工职业安全卫生环境,发展妇幼保健事业,提高妇幼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保障妇女享有计划生育的权利。我市进一步完善了各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推行城市道路、建筑物和信息交流无障碍,加强了社区残疾人工作,有效开展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形成了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文明风尚。
对于今年的社会事业发展,报告经过分析后预测认为,今年我市经济将保持持续快速增长,财力进一步增强,将为我市的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老百姓对社会服务和产品的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奥帆赛”赛程的日渐临进,省委省政府关于突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的决定和各项举措,也对我市的社会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社会事业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完)(记者周建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