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电影几十元,听一场戏数百元,观摩一场音乐会、歌舞剧数千元,2005年柏林爱乐乐团在北京演出,最高票价达4000元一张。于是黄泰康代表质问道:“票价的不断攀升令许许多多的文化受众望而却步,正常的文化生活正在演变成一种奢侈性消费。 如果让老百姓勒紧裤腰带才能看一场戏,怎能弘扬先进文化?”那么如何让老百姓“看得起戏”呢?来自文艺界的代表、委员纷纷发言,几乎一致的主张是:一是国家给文艺演出“补贴”,二是国家给文艺演出减免税,三是新闻媒体降低广告费用。(3月7日新华网)
当然,代表、委员们还提出许多其他解决老百姓“看戏难”的建议,但还是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代表、委员“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可能把老百姓当成傻子了———补贴、免税,然后降价,得利者谁?演艺人员与演出公司的收入可并未因此有一丝减少,票价上的损失已由“补贴”“减免税”弥补;而老百姓看起来是得利者,少花了钱嘛,但那些补贴、免税不又必须老百姓间接付出吗?
我宁愿相信这些代表、委员的初衷是好的。但文艺演出市场主要是一个“市场问题”而非一个“文艺问题”,隔行如隔山;而他们对当前正在进行中的文化体制改革似乎也缺乏了解,不知取消补贴、停止财政支持乃是公益性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而竟奢望将商业演出还原成“公益性演出”以得到补贴与税收优惠。
代表、委员们认为,票价高,“就不会形成一个文化市场应该具备的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没有长期稳定的受众群体,当然也不可能孕育出真正的市场”。但其实演出市场同样受市场规律制约,没有“受众”,票价自然会降下来;受众一多,票价自然会涨上去。
我认为没理由将演出市场上升到“弘扬先进文化”的高度,一是,多数演出其主要目的并不是“弘扬先进文化”。二是,即使是“弘扬先进文化”,文艺演出也并非唯一载体,老百姓看不起戏,但能看得起电视、看得起报纸吧?与报纸、电视相比较,在“弘扬先进文化”上,文艺演出无疑相形见绌。三是,文艺演出之于老百姓文化、休闲方面的需求,可以说“很重要”,但也未必不可以说“可有可无”,观看一次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出真的必不可少吗?
老百姓看不起戏,更多地决定于老百姓的收入水平,只有收入上去了,才会有闲钱进行文化方面的消费。有代表说“按国民实际收入比例,中国人看一场文艺演出的费用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数的三到五倍”,但能这么比吗?一部100万的宝马,到了中国,就会照顾你的“国民收入”10万卖给你吗?即使在西方,也并非人人买得起宝马,人人都要听爱乐乐团的。
老百姓看不起戏,对老百姓来说,确实无关紧要。对演出市场来说同样无关紧要,4000元钱一张票不同样有人去看吗?至于老百姓买不起票,连带演出赚不到钱,那是“市场”的事,千万别盯着政府的钱袋子亦即老百姓的钱袋子打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