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张晓晶、丁锡国)不吃第一个、第二个,只吃“第三个馒头”,能填饱肚子吗?面对我国教育投入重高等教育、轻义务教育的现状,出席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部分人大代表指出,国家教育投入应该重点向义务教育倾斜。
孙鹤娟代表说,在国内教育投入结构上,大部分公共教育资源投入到高等教育上了。前两年,义务教育所获基建投入不到全部教育基建投资的三分之一,投入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称。占全国师生数比例很小的高等教育,却拥有近一半的基建投资。
据了解,1998年至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央本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主要用于解决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仅此一项,从1998年起的5年中,中央本级实际增加教育经费489亿元。此外,“211工程”、“985工程”等使一些国家重点高校不断获得大力度的财政支持。一些身处地方的国家重点大学也在教育部和地方共建中获得数以亿计的共建资金,从而不断“锦上添花”。
“基础教育是根本,可长期以来投入却是本末倒置。”楼文英代表说,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公平,这也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导致了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中央和省负责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只承担补助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责任;基础教育的举办责任在基层政府。由于财政收入重心上移,财力薄弱的基层政府背负着沉重的基础教育责任,导致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张志焜代表说,义务教育应由政府提供,从教育的效益上说,义务教育可以惠及大多数人,效益更高。在一定历史时期,国家集中投入重点高校,促进科技创新是可以的,但是基础教育是打地基的工作,投入不能只靠“第三个馒头”。
部分人大代表建议,政府应该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一是依法承担义务教育的责任,提供义务教育的经费,保证全体公民得到基本的教育;二是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除承担一部分经费外,还应建立、完善助学机制,使有才华又有受教育意愿的贫困家庭子女不会因为学费无法筹措而失学;三是为高等教育中的基础知识和原创知识等创新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