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新快报记者陈晶晶
实习生林菁
白玫瑰、白菊花、白剑兰、白色的百合,在王屏山家的客厅里,他那慈祥微笑的遗像被无数白色鲜花簇拥着。王屏山不平凡的一生无数感人的故事,正如这些鲜花一样,数也数不完。在此,聊以一些片断追忆这位不知疲倦的教育家。
女儿:从来没有听他说过累
在华师附中的日子里,王屏山的二女儿王晶每天晚上总是躺在床上等着,等着,等到月亮星星都高高挂在天上了,等到整个学校寂静无声了,直到王屏山的脚步声从远到近传过来:哒、哒、哒———王晶才放心地安然入睡。
“爸爸的脚步声很有力,给人充满活力,很开心的感觉。我喜欢等他回来。”王晶一边折着冥元宝,一边黯然地说,爸爸夜里回家的脚步声,她至今仍记忆犹新。
由于王屏山长年忘我工作,王家三姐弟对于父亲的回忆都是零碎的。
“我们和爸爸相处的时间太少了,天伦之乐也不是没有,但是很短暂。”王晶回忆说,小时候爸爸经常出差,每次他们三姐弟就趴在围墙上,依依不舍地看着爸爸的背影远去。
“童年关于爸爸的记忆里,我就只记得哭,看不到爸爸哭,爸爸要出差了又哭……最难得是我在幼儿园全托的时候,爸爸每周用单车送我去幼儿园,我坐在单车前面的小藤椅上,爸爸路上还会给我买零食,那是爸爸和我相处仅有的一点时光,那个时候是最开心的。”王晶说。
年纪最小的三儿子王鑫,甚至没有被王屏山抱过的机会。
“其实他很痛爱我们,有时工作到很晚,还会记得去买‘棍仔糖’分给我们吃。他是一个慈父。”王晶说,但是这个慈父更多的精力都贡献给工作。
“他的爱好就是工作,从来没有听他说过累的。”王晶说,王屏山在任的时候经常出差,小时候他们经常找不到他。等他退休以后,又忙于促进会和办民办学校的事情。家里人经常劝他不要工作,留一点时间陪陪他们,有时候甚至吵起来,但他都不答应。
“他总说工作的时间不够。上次刚做完手术割了一个肾,第二天他就跑到广西的学校去了。不为名不为利,我都不知道他为了什么。”王晶略带怨言地说:“我们对父亲唯一的要求就是多给我们一点时间。”
儿子:父亲是忠孝义三全
对于父亲的个性,年纪最大的儿子王磊有更深的了解。
“爸爸是个既传统又现代的人。”王磊说,父亲既受传统忠孝礼义思想的影响,对父母尽孝;对事业矢志不渝、从不计较回报;对朋友光明磊落。但是传统文化的那些封建迷信、玩弄权术、裙带关系却没有在他身上体现,他从来不为家人、为自己伸手要过什么。妹妹王晶在中大读书的时候,虽然父亲也经常去中大,但从来不让妹妹坐他的车。“他说,这是国家给我工作用的,你们都不要坐”。
王磊还说,父亲在生活上非常节俭,从不挑剔,烟、酒、茶都不爱好。除了体面的外衣,其他衣裤经常都是破了还继续穿。
“虽然爸爸很少坐下来跟我们聊天,但他的言行举止已经教育了我们。”王磊说。
“你去天堂当校长,我去给你当老师”
“你去天堂还当校长,我就还去给你当老师。”追思老校长,华附老教师郑千一激动地说,王屏山把自己的生命都焊接在教育事业上。他不只是为人师表,更是为师师表。他有一句话,让郑千一终身难忘,至今受用:“他说,素质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说出来的,而是老师的示范作用,各种课堂设计训练出来的。”
提起王屏山老校长,华附原副校长吴澧旸一开口就泣不成声:“我刚到华附时,他连续听了我几个星期的课。有当场点评的,更有听了一段时间后指出优缺点和努力方向的,他对每个老师都是这样。”
现任华师附中校长吴颖民回忆,“文革”前,所有学校都在搞大生产运动,但王屏山却坚持运动同时抓教学。华师附中就是在那个时候崛起的,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校一跃成为广州的名校。打倒“四人帮”以后,大家都急着搞题海战术、搞应试教育的时候,王屏山却主张学生注重社会实践,提倡教学要结合社会实际。“王屏山是华师附中的精神支柱,没有他超前的教学理念,就没有华师附中的今天”。
在王屏山晚年时期,每周三的早上8时30分,他都准时出现在广州蓝天中学的门口,风雨不改,参加活动、听课、指导工作……直到去年8月25日,在他住院前的那个上午,他也是在蓝天中学参加学校教学研讨会。“我的前半生主要是研究怎样教好学生,我的后半生要研究怎样教好后进生,让他们也考上高中,考上大学,培养成才,这样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蓝天中学校长方德仁说,王屏山当年就是这样跟他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多年的指导下,蓝天中学虽然生源很差,但升学率逐年提高,97%的学生考上大学。 1983年,王屏山(前右一)在边远山区小学视察,推动农村小学“一无(无危房)两有(有课室、有课桌)”工作。
生 平
王屏山
1926年生,194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机电系,研究生。1952年任华南师院附中副校长,1958年任校长;1980年任华南师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81年任党委书记;1983年3月任广东省副省长;1984年当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1988年3月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93年离休。1989年3月组织省教育促进会(民间团体)并任会长,该会致力于民办教育事业。
亲友印象他不但是为人师表,更是为师师表
不论顺境逆境,他总是很乐观
他坦诚、淡泊名利,没有架子
他把自己的生命焊接在教育事业上
没有他超前的教学理念,就没有华师附中的今天
生活上非常节俭,从不挑剔,除了体面的外衣,其他衣裤经常都是破了还继续穿
采写手记
在采访前,我就知道这寥寥的数千字不足以叙述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个人对他的追思都足以超过这个版面可以承载的数字,更何况被他感动过的人无法细数。
从他的家里走出来,我感到无比的轻松。从王家三姐弟的叙述中,老人家的形象跃然纸上,他总是那么积极、那么执着,无论什么时候都坚持自己的信念。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跟他说过话,但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的余热,已经照亮了我迷茫的心。可能这就是他神奇的魅力所在,虽然不在人世,但他的故事仍然能让一个陌生人感动受益。
名人挽联
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亡团体,为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
历史终须前进,开国事会议,建联合政府,准备反攻,驱逐日寇,正待吾侪努力,哲人今逝世,倍令后死伤神。
———周恩来、邓颖超挽韬奋
宗派开新,名垂宇宙丹青手;
园亭依旧,恸绝平生兄弟交。
———台静农挽张大千
乐府近凋零,学就成连人已逝;
吹台遥怅望,化为精卫客应归。
———赵星海挽音乐家聂耳
都伫看春到人间,谁知玉殒香消,转眼又春归天上;
若说到恩将仇报,拼得海枯石烂,而今始恩怨分明。
———佚名挽著名电影明星阮玲玉
(注:春到人间:阮主演之第一部有声片。恩将仇报:阮在遗书中指责前夫的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