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通管局昨日透露,随着剩余寻呼台安置工作近日完成,我市寻呼业务已彻底停止运作。最后一个退隐江湖的是中铁寻呼。
对于寻呼,不少人都有不少的回忆:腰挂一寻呼机,时不时弯腰查看,看是否有人打传呼,一方面可及时回电,另一方面也有炫耀之意;深更半夜寻呼响起,穿着睡衣跑到马路对面公用电话亭回电,电话打完回家路上,兴奋荡然无存,寒风刺骨啊。 寻呼在重庆活了18年
昨下午,记者来到两路口铁路分局机关大门口,旁边一排门面中挤着一小出口,上方广告牌颜色已明显脱落的“中铁寻呼”四个字,成为能证明这里曾繁荣的唯一线索——中铁寻呼已于今年初彻底关停。
前中铁寻呼台台长段晓介绍,第一批使用寻呼的是1988年。1992年开始普及,当时是电信一家独大。算起来,寻呼在重庆存活了18年。1994年起,寻呼台开始雨后春笋冒出来,用户也成倍增长,那时还没中文寻呼机,数字寻呼机都要卖千元,对不少人来说还是奢侈品。54家寻呼台130万用户
1998年,重庆寻呼业迎来春天,繁荣持续到2002年。据市通管局透露,当时全市寻呼台共54家,从业人数约5万,用户超过130万。
“当时寻呼台生意都不错,话务员最忙1分钟要接8个电话,月收入约千元。老板们人人有车,特别是私营寻呼台,个个身价上百万元,开着桑塔纳。
段晓介绍,与前几年SP(手机短信内容提供商)10几万元就能拉台唱戏,而且投资收回迅速不同,寻呼台硬件投入很大,门槛少则三四十万元,多则四五百万元,而且每个寻呼台都自建基站,许多都是边运作,边将赚的钱又投到设备购置上。
据悉,当时寻呼台每年收入几百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万元设备80元就贱卖
2002年,随着手机特别是短信和来电显示兴起,寻呼开始没落。最明显的就是随着用户数的减少,各家争相降价抢客。
2000年以前,寻呼服务费一般是中文机60元/月,数字机30元/月。2002年时,服务费降了50%,后来甚至出现2元/月。
2002年,我市寻呼业开始了第一轮大并购,中铁寻呼吞并12家寻呼台,而96898、96981、191、128等归入联通旗下。各寻呼台开始寻找新业务突破口,如开通股讯提供、企业呼叫中心等,有的甚至还介入地下赌球,提供球迅播报。
2003年底,96898、96981、191、128四个台号停止使用,随后数十家寻呼台纷纷关闭或贱卖,有的寻呼台上万元买的设备,80元就处理掉。2005年,蓝盾、联通、中铁等仅剩的寻呼大佬们开始申请退市。寻呼台老板转行卖网卡
寻呼台关了,老板们都在做啥?据了解,在寻呼业找到第一桶金的大佬们,都没伤到元气,现在仍活跃在互联网和手机等战线上。开网站,做SP(短信内容提供商)、卖上网卡,总之都还在围绕通信这个老本行找饭吃。
无线寻呼自1984年进入我国,最辉煌时,全国经营无线寻呼业务的单位达5000多家,用户总数超过了8000万,年增长幅度曾高达150%,我国一举成为全球无线寻呼用户最多的国家。
“我第一个用寻呼”
一台写有“重庆市人民政府”字样的寻呼机至今还保留在易先生的抽屉里。媒体工作者易先生,是重庆第一个用寻呼机的普通市民。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松下公司将100台香烟盒大小的寻呼机作为友好交流礼物送给重庆市人民政府。之后,这批寻呼机被转交到当时的电信局无线电小组,由无线电工程师们进行探索研究和开发。
一次偶然,易到无线电小组采访。一位游姓工程师兴致勃勃手拿呼机找到易先生,表示“只要戴上这个,不管你在哪,都能找到你。”一番演示后,易也觉得此玩意儿颇为神奇,得到一台呼机试用,由此成为专业人员外使用寻呼机的第一人。
易回忆,当时的寻呼台设置在大坪电信局顶楼,寻呼台号码是“8”开头的5位数,后面每个人的机号只有3位数。每次寻呼,除了显示对方电话号码之外,后面还用“1”或“0”分别代表男或女,再用特定的字母代表姓氏。
两个月后,无线电小组开始发售剩余的寻呼机,每台价格550元。但购买者多是消息灵通的媒体工作者或商人通过熟人购得。第一批客户20余人,寻呼台接线人员共4名,两位大妈和两个年轻女孩,每天24小时值班为这20多人服务。因为客户太少,接线人员都能准确地听出每人的声音,每次复台,客户都会和接线员聊上几句。当时公用电话都不多,每次呼机在客车上“嘀嘀”响,易都会很骄傲地招呼司机停车,然后跑老远回电话。返回车厢时,全车人都用好奇而仰慕的目光盯着他。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寻呼业务逐渐普及开来。但上千元的价格,对于那时大多仅一两百元工资的市民来说,还是很奢侈的。所以拥有寻呼机的人一般都会骄傲地把呼机挂在腰上,有意露在外面,把响声调到最大。人群中一旦听到呼机作响,总自豪地拿在手上查看一翻。现在某广告公司工作的牟先生称,只要挂上呼机,长得再衰,到舞厅请人跳舞,美女都会赏脸。记者张一叶万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