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44.44%的家庭负担非常沉重
一个孩子的教育费用一年需要多少钱?这笔开支给家庭带来了怎样的负担?不久前,本报社会·体育部与合作,在网上进行了调查。
截止6日的调查显示,有近80%家庭的孩子正在接受基础教育,近60%的家庭为年收入1万元3万元的工薪阶层,而他们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超过30%的就达一半以上,占了52.6%。 虽然有近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给家庭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但仍有过半的人表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是值得的,培养孩子就必须这样,只有11.11%的人感觉负担孩子的教育比较轻松。
在调查中,不少网友就教育投入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评论。在网上调查中,一网友认为:必要的教育投入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但关键是目前的一些投入是家长不得已的投入,比如有的学校开展的兴趣班、辅导班之类,对孩子究竟有多大益处?而且,一些教师并不具有专业素质,真担心会误导孩子的成长,让人头痛不已。
另一网友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但最终是社会人,现在的教育产业化运作将政府的义务转化为单纯的家庭义务,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反思。有网友认为个别老师热衷挖空心思让家长送礼、少数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也加重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一位网友说,她就曾因不给上幼儿园的孩子缴英语兴趣培训费,结果别的孩子都在教室里上英语课,儿子和班上另外3个没交钱的孩子就被赶出教室,孩子回家委屈得直哭,最后只好无奈的缴了200元。另一位网友说,虽然现在孩子才上小学,但自己已经在为其今后读大学、考研的学费做打算。虽然收入并不低,但一想起供孩子到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教育费用要花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感觉压力实在不小。
家庭教育投入调查
1.您的孩子正在就读:
A.幼儿园或小学 42.62%B.初中或高中36.39%C.专科或本科16.07%D.研究生或以上 4.92%2.您的家庭年收入约在:
A.10000元以下 16.77%B.10000-30000元 42.90%C.30000-80000元 33.23%D.100000元以上 7.10%3.您每年为孩子的教育约花费:
A.3000元以下19.09%B.3000-5000元 28.16%C.5000-10000元 25.24%D.10000-30000元 25.89%E.50000元以上 1.62%4.您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投入约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为:
A.10% 28.25%B.20% 19.16%C.30%31.17%D.50%以上21.43%5.您认为孩子的教育费用给家庭造成的负担重吗?
A.非常沉重 44.44%B.还能承受 44.44%C.比较轻松 11.11%6.您认为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值得吗?
A.值得,培养孩子就必须这样55.05%B.不值得,不知道这能有什么回报17.59%C.没想过,别人都这样我就这样了27.36
%[观点]
教育投资需理性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沈登学教授:观念决定人的生存方式,老百姓愿意为孩子的教育投资,不仅是出于社会人本身的权利需求,也是我国自古以来老百姓“知识改变命运”的心理预期决定的。因此,教育投入成为了多数居民家庭的头号开支。他分析说,老百姓愿意把钱花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应该是一件好事。老百姓把有限的资金毫不吝啬地投资于孩子的教育,是希望能在若干年后带来一个较为丰厚的回报———改变孩子的命运,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命运。但也要提醒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应该
理性。因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这项被老百姓认为是具有稳定性高回报的长期教育投资,由于教育成本过高,高等教育的“含金量”下降,大学生就业难引发的“深造”风和过度教育等问题的存在,不仅使教育投资回报的前景变得难以预测,也会使普通家庭的经济状况因循环投入而发生恶化。
为此我建议,老百姓在进行教育投资时,一定要仔细分析自己孩子的自身能力和未来就业前景,调适心态,降低期望值,以免在大额投资得不到相应回报时心理失去平衡。同时,他认为,国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实施就业指导和就业保护,减轻家庭教育投资的负担,化解教育投资风险,使老百姓不至于因经济压力过大而怀疑教育本身。
[故事]
再苦再累也要供孩子上学
低收入家庭:为孩子上学压弯腰
晚上8点过,李元富为记者修好了漏水的水龙头,之后,他还要骑半小时的自行车到另一家修锁。他说:“我们两口子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就是想挣钱让娃娃读书。”
说起自己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李元富自豪无比:“读书读得,比班上好多城头的娃娃成绩还好。”虽然学费高昂,但他表示,“再苦再累也要供他上学,要不可惜了这块读书的料”。
今年,李元富从资阳市来蓉务工10个年头了。年届40的他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小小的五金日杂店。妻子从早到晚守在不足20个平方米的小店里,一边经营着小本买卖,一边在蜂窝炉上张罗着全家人的一日三餐。而略懂一点水电安装、维修技术的李元富,则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大街小巷来回穿梭,常常为帮住户换一个10来块钱的水龙头从城东奔到城西。
“娃娃读书的费用太高,压得我们喘不过气。”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店里每月收入约700元,除去必需的房租、水电和菜钱,所有的钱都用在孩子身上了。他说:“以前读小学时还好点,上了初中后,一年杂七杂八的费用加起来近千元,实在有点负担不起了。”“两免一补”政策出台后,夫妻俩着实高兴了一阵,以为可以缓解点压力,但后来知道,在城市读书的农村娃不能享受。原本打算把儿子送回老家,但孩子已习惯城里的生活,哭闹着不肯回去。“其实我也不想送娃娃回老家,城里条件的确要好得多,对娃娃的成长也要好得多。”他无奈地说。
谈及未来,李元富夫妇有些茫然,他们希望孩子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谋一条好的出路,但如何负担起孩子将来的教育费用,心里却一点都没底。
比起进城务工的李元富,成都市东郊刘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轻松。夫妇俩双双下岗后,妻子从事家政服务每月仅有400元收入,刘宏则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女儿芳芳正在上小学四年级,老师家访时说,芳芳在舞蹈方面有天赋,建议刘宏夫妇好好栽培,还留下了一份青少年宫舞蹈培训班的招生简章。
拿着简章,刘宏夫妇带着爱女来到青少年宫,准备给孩子报名参加培训。一问,才知道一个学期要交好几百元,还需添置专门的训练服,一家人只得悻悻离开。“我们这一代,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很多,能够维持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的费用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钱供孩子上这样培训班、那样补习班呀。”他叹息道。
刘宏计划,趁年轻赶紧挣点钱,攒点积蓄,说什么也要把女儿供到高中毕业,“到时候就让她考个职业技术学校,学费低还能学到一技之长,将来能够自食其力,我们就算尽到责任了。”
工薪阶层:勒紧裤腰让孩子上好学校
韩大致是成都一名普通的公务员。三年前,他和妻子做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放弃参加单位的集资建房,花了一大笔钱,把成绩平平的女儿送进一所颇有名气的寄宿制学校。他说:“教育资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将来,只要有能力,我宁可降低生活标准,也要让女儿上个好学校。”
大致的妻子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月薪1200元左右,全家年总收入不超过30000元。而女儿每年的学习、生活费用就要花去20000元左右,占了家庭总收入的70%以上。因为考虑女儿读大学的费用,家庭的买车计划也被无期限搁浅。
在一所重点学校上高二的小夏,生长在典型的工薪家庭。说起花在小夏身上的教育投入,小夏的妈妈不禁摇头叹气。以前,他们觉得小学阶段没必要投资太多,就选择了不花钱的就近入学。但小夏小升初的成绩十分不理想,夫妇俩托了不少关系,花了1.5万元,才把孩子送进了一所较好的学校。进校后,小夏成绩属于中等偏下,于是又为她请了家教。几年下来,家里在她身上的教育投入就花了5000多元。考高中时,小夏又与理想的高中录取线差了70分,父母又交了3万元的择校费。小夏妈妈说:“如果孩子上了大学,我们的经济负担就更重了。现在,我们只想孩子赶快成家立业,才能松一口气。”
为了让孩子上好学校,一家人在生活上极为节俭,一家三代至今仍挤在一套仅60多平方米的旧房里,从来舍不得在外面吃顿饭,就连进电影院看大片的这一爱好也戒掉了。小夏的妈妈感叹,现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习环境悬殊太大,早知道从小学开始就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一所好学校,也不会让她输在起跑线上。
高收入家庭:为优质教育花巨资
今年55岁的汪雄先生供职于成都一家IT公司,凭借着名牌大学毕业的背景,早早便进入了公司管理层,成为人人羡慕的高薪阶层。“我从来就相信优质优价,要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就要付出高额的学费。”基于这种观念,收入不菲的他,从儿子上幼儿园开始,就不断给孩子择校。幼儿园选的是中外合资双语教学的,当时每年学费就要7000元;开始读小学时,交了3万元择校费,选了全市的一流名校。
现在,他已为读高一的儿子办妥了到英国留学的一切手续。他打算,先让儿子熟悉那里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为将来考取英国的名校奠定基础。至于费用,他坦言:“出国留学的费用远大于国内择校,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但我们就这一个儿子,压力大点也要让他接受最好的教育。”
汪先生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不仅仅花在校内,还有相当一部分花在了校外。他告诉记者,儿子从4岁就开始上各种培训班,比如,仅兴趣爱好类的就有书法班、美术班、体操班、钢琴班和绘画班等,还有与学校课程紧密相关的“奥校”、“巴校”、英语班等。此外,只要是孩子喜欢、对学习有帮助的各种课外辅导书和课外读物,他从来都是慷慨解囊。这些投入也不可细算,“算起来,每年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全家总支出的一半以上。”本报记者尹晓华肖晓/文桑清/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