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书坛泰斗启功先生为启笛书展题词:王羲之的根基 郭沫若的气势
启笛,又名袁守启,1948年生于山东,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书画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启笛先生其人、其艺、其学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层面的。为人,他有儒者之风;做事,他讲诚信之义;致学,他能为国家大业尽匹夫之责;从艺,他能兼收并蓄厚积薄发而自成家数。
启笛攻书法首在一个“博”字。他数十年临池不辍,致力历代碑帖,尤于王羲之、柳公权、怀素、米芾浸润久长。启笛于柳体楷书切入,得柳体骨力挺劲和结构谨严,从而打下坚实功底。继而,启笛又涉猎二王帖札,得二王飘逸潇洒之风神。稍后,启笛又顺源而下,研习沉着痛快的米体。再后,启笛又直追怀素大草。由此,启笛完成了书艺传承上“骨”、“韵”、“势”、“气”等方面的取舍与整合。必须看到,启笛在对上述诸家的临习中,不是线性的运动,而是交叉互动地进行,这种交叉互动使启笛的书法有了丰富与广博。同时,启笛在对上述诸家临习的取舍上,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根据自己的秉性和天赋,在取舍上有重有轻,有多有少,时间上也有长有短,从而为形成自己的个性获得了蓄势待发的张力。
20世纪60年代,启笛在对书法传统博汲的基础上,经其母校校长成仿吾推荐,专师当代大学者郭沫若,成为郭沫若的“关门弟子”,从此由博而精,渐入佳境。郭沫若书法中蕴含着北碑的风骨、南帖的韵致以及文化的气息,似乎与启笛的秉性有某种天然的对应值。故此,启笛的书法能直取郭体精髓。仔细解读,启笛之书与郭体又在似与不似之间保持着自己所特有的风神。启功先生曾以“王羲之的根基、郭沫若的气势”寄语启笛。如果说“王羲之的根基”涵盖了启笛书法中的传统因素,那么“郭沫若的气势”则表明启笛书法的“现代情结”。更为重要的是,启笛目前的书法创作除了上述两者的结合之外,还具有个性化风格。这便是,在王羲之的根基上多了些气势,在郭沫若的气势上又多了些个性化的张扬。这是启笛书法的一方面。启笛还善写小楷。启笛坚信,继承传统是书法创新的基础。启笛的小楷,魏晋之风跃然纸上,反映了书法家恬淡、平静的心境,与目前某些浮躁、急功近利的现象形成鲜明的对照。这是启笛书法的又一方面。前者主阳刚之美,后者主阴柔之美,这表明启笛在书法创作上内心情感流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书法说到底是书法家生命本体的对象化,启笛的秉性学识、功底和才气,使他能师古不泥古,出新不出格,创造不离谱。这是启笛在书法创作上给予当代人的启迪。
启笛毕竟是生活在不同于王羲之也不同于郭沫若的现代生活情境里,他的人生和书艺必然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水乳交融。这种水乳交融集中地表现在启笛先生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关怀上。
他热心于支持社会公益事业,1998年义卖书画,捐献30万港元、5万美元支援水灾地区。2003年3月,他以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的名义率“大陆文化参访团”赴台湾交流书艺和儒家文化,作了继承传统文化与创新关系的学术报告,受到两岸书法家和各界的广泛赞同。
他所编著出版的《中国书法简明教程》、《启笛书毛泽东诗词67首》、《启笛书唐诗300首》、《启笛书中华传统美德格言300句》,都是启笛在现实社会的生活情境里于传统与现代、生活与艺术、继承与创新、群体与个体中所作的现实性选择和理想化追求。启笛作为经济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还在国家政府部门长期从事宏观经济调控、工业企业管理、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和实际工作,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法规条例文本的起草修订,这些工作和人生历炼,使得他的书法创作与现实社会有了更多亲和力,也使得他的笔墨有了更多的时代性和宽博性。
书法源于生命,艺术当随时代,启笛在书法创作方面所展现的俊秀潇洒、刚柔相济、气韵贯通,正是其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社会流程的综合性体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10日 第七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