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树永说,十年以后,满山的果子熟透了,他的养老问题就不愁了,承包山坡是他家的“养老工程”
“融资”、“优化组合”、“养老工程”等一系列在都市里颇显时尚的名词,如今,在淄川区黑旺镇甘泉村这个“发展工业直接没谱”、60岁以上老年人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的小山村里流行开来。
虽然这个村里的农民生活并不算富裕,但他们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创新的精神,处处洋溢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气息。搬迁村的“融资方案”
3月6日一早,甘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继房和妻子董红兰,带着十来个村民在河道里挖水池。他盘算着,开春后河道里就有了水,攒下一池子水,以后浇地不愁了。
由于山区吃水难、土地贫瘠、交通不便等原因,1997年,淄川区委、区政府号召甘泉村村民从山上搬迁下来,一些老年人不愿意离开祖辈居住的地方,就留了下来,再加上照顾老人的少部分年轻人,就构成了甘泉村现有的人口结构,也形成了地多人少的局面。
眼看着地要荒下去,两年前,村“两委”把2500多亩山地包给了4个大户——只要满山坡种上树,收益全归个人,村里不收承包费。陈继房说:“种上树,地就不会荒,还涵养了水土,用城里人的话来讲,这就是融资。”
陈继房修蓄水池也是借的钱,前前后后投进去十几万,他心里有谱:蓄水池修好后,除了给村民供水浇地,还要在山坡上建一个庄园,吸引城里人前来垂钓、品尝土特产,收入分成,这也是“融资”。家庭的“优化组合”
孙保永是甘泉村村民,媳妇孙金凤是城里人,这是一个“城乡结合”式家庭。如今,孙保永成了工厂里的工人,而孙金凤却回到农村种地。
根据政策,孙保永家只能分到一个人的可耕地,孙金凤嫁到村里后,天天赶班实在不方便,两口子一合计,干脆实行“优化组合”,孙金凤回农村种地,地不会荒芜,粮也够吃;丈夫孙保永进城务工,每月有1000多元的工资,孙金凤说:“只要能增加收入,工人、农民一个样。”一个农民的“养老工程”
村民孙树永在城里的铁厂上班,是一名车间主任,他还包下了100多亩山坡,从邻村雇了七八个人帮他在山上种树。3月6日,孙树永休班,一早赶到淄川城里买了一辆新摩托车,骑着新车回了村。
“老孙,你原先那辆摩托车呢?”村民看见孙树永买了新车,有些惊讶。
“我雇的那几个人没有交通工具,干活不方便,我买这车是公用的。”孙树永给帮他种树的人每天20元工资,他下班后,一有空就到山上检查种树情况。
孙树永说,搞农业投入大、见效慢,七八年里可能见不着效益,但十年后满山的果子熟透了,他的养老问题就不愁了,承包山坡是他家的“养老工程”。(a10)(文/记者隋旭光张斌 图/记者 桑拥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