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背后的故事
日报记者 张炜玮
昨日,正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在渝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主委陈万志的案头上,摆着一份《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调查》。
“这是我们经过近半年时间调查形成的劳动成果。 ”陈万志对记者说,为了实地了解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他和调查组的同志们走访了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10个区市县部分农村干部及打工农民家庭,重庆、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六省市14个区市县部分企业主、打工农民、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干部,调查涉及14731人,其中农村干部、打工农民家庭成员4926人,打工农民9528人,企业主156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干部121人。
“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促进了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关注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就是关注我们社会经济发展一支生力军的权益保障问题。”陈万志说。2004年7月,在重庆市政协委员、民营企业家冯秀乾的资助下,民盟重庆市委组成了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调查组,采用座谈讨论、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了历时近半年的调查。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仅企业主、而且农民工对现阶段推行的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都持消极态度。”这一点是陈万志最初没有想到的。受调查的企业主和农民工中,80%的企业主不愿意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83.2%的农民工不愿意参加目前推行的养老保险。
“我们立即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调查。”调查发现,现阶段推行的养老保险基金区域统筹与农民工跨省区流动存在尖锐矛盾。农民外出务工流动性非常大,其中跨省区流动的占72.8%,务工3年换过两个以上单位的占67.2%,有的一年换两三个单位。而现阶段各地执行的养老保险政策规定:农民工累计缴费15年才能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按规定,农民工解除劳动合同后可保留养老保险关系,重新就业时续接,也可将个人缴费部分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止养老保险关系。但实际上,很多地区在具体执行养老保险政策时走了样,成了“解除劳动合同必须退保”,特别是跨省市流动的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很难转移、保持养老保险关系,即使个别的能转移,但是费时费钱费精力,让农民工望而却步。
“还有一个让农民工不愿参保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地区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和农民工实际收入脱节,多数农民工难以承担现阶段养老保险所缴费用。”陈万志说。
经过深入的基层调查,有了对情况全面细致的把握,陈万志和调查组的同志们就推进农民工养老保险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建议,并连续两年通过提案等方式向全国两会提出,得到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日报北京电)
来源: 华龙网 2006-03-11 07: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