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3月11日讯 已是早春二月,文化宫工人广场舞台前依旧“门前冷落鞍马稀”,10几个整天凑在一起打牌的老人在一边自娱自乐。72岁的吴老先生是文化宫西街居民,聊起当年工人文化宫的盛况立即滔滔不绝:“以前,一早一晚人们都乐意聚在这里健身、娱乐,场面别提多热闹了!”
对于文化宫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市文化宫油画家李庆林这样描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工人文化宫是“广大职工的精神殿堂”,每年举行的公益活动就不下几十场。
记者与一些年轻人谈起文化宫,发现他们的头脑中根本没有了文化宫的概念。市工人文化宫主任宫曙明对此深为忧虑,他说:“文化宫的职能正在弱化。一个广场一年的收入还不够它的管理费,工人文化宫面临‘吃饭难’。”宫曙明认为:工人文化宫这个承载着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在市场大潮和文化娱乐多元化的冲击下,正期待着破体制之“茧”、期待着政府的财政或政策支持。
目前,山东省有工人文化宫20多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仅有济南二宫、日照文化宫等有限几处。山东工商学院一位教授认为:工人文化宫的单位性质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它无力与蓬勃发展的其他民营文化、体育、娱乐实体相抗衡,文化宫作用的弱化是社会文化娱乐走向大众化的结果。
文化宫该何去何从?宫曙明说:“运做较好的文化宫优势各不相同,或有政策优势,或有非文化产业的支持。产业化运作是文化宫生存的必由之路。”据记者了解,市工人文化宫的“尴尬”只是全国文化宫生存难的一个缩影。工人文化宫,需在冷清中酝酿审视自身,期待着迎来“第二春”。【编辑:傅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