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向就业需求导向的转化,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人才质量观
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大学生走向非公单位、走向基层、走向自主创业
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到基层,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对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作了调查,结论是:尽管政府不断采取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间依然徘徊不前。郑功成代表认为,大学生就业率不高的原因非常复杂,地区发展不平衡、就业环境不良、人才培养偏离需求以及社会、家庭与个人期望过高等等,都可能影响大学生就业。
“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郑功成说,“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就业群体,对就业岗位要求比较高,所以新的就业岗位的增长必须要以产业升级为基础。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显著特点。”
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首先要把好大学招生这一关。”陆善镇代表说,招收本科生,应该考虑到专业的社会需求。建议有关部门每年调查一下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情况,供下一年高校指导学生就业。高校也要适当调整专业设置,根据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定招生数量。
“高校要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向就业需求导向转化,树立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新人才质量观,培养适应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郑功成代表建议,“应该把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等院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郑功成代表建议,国家应该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安全网的保护下走向非公单位、走向基层、走向自主创业。
如何调动企业的用人积极性?全国人大代表朱继民建议,不管什么样的企业,只要招收了大学毕业生,国家就应该给一些补贴,让企业再进行技能培训。他还建议,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到农村,到基层,要有实实在在的政策,能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今年3月7日,北京高校的6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分赴京郊平谷区和延庆县当村干部。根据北京市的政策,这些大学生村干部将与乡镇政府签订3年合同,政府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有关政策为他们缴纳各类社会保险。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瞿振元委员认为,这是青年成才报国、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良好举措。(记者 武卫政)
基层深情呼唤大学生 代表委员热议三支一扶计划
不久前,中组部、人事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启动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以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服务基层。两会期间,这个话题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