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留学人员时刻关注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图为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后,美国华盛顿地区部分中国留学人员在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聚会、欢庆。田立新摄
“两会”期间,海外很多留学人员、华人学者,通过网络、电视等积极关注有关新闻,甚至还自发地聚在一起热烈讨论。 连日来,记者对他们进行了跟踪采访。
眼光从未离开中国的发展
旅美学者程以克说,我在美国居住了16年,但眼光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发展。海外游子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希望国家强盛百姓安康。“两会”是百姓和政府沟通的重要渠道,希望这个渠道以后更加畅通。
关心“两会”的人越来越多。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的崔立平还回想起以前的情景:每年初春“两会”召开时,北京的大街小巷总是洋溢着一种积极欢乐的气氛。他说,我们在海外的留学生时刻关注着祖国统一,关注着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
旅美学者许敏第说,“两会”为国家的健康快速发展把脉,制定方向和蓝图,也是民主团结的充分体现。这次“两会”把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纳入了议程,包括祖国统一,反击“台独”,缩小东西部和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继续整治腐败,在下一个五年规划里持续稳定地发展经济,等等。
出生于安徽农村,也在基层卫生院工作过的日本顺天堂大学副教授、中国留日同学总会副会长汪先恩表示,他特别关注农村问题。总理的报告提出把投资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确实令人鼓舞,这是历史性的重大转变。当然建设新农村是长期而艰苦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借鉴国内外的正反经验,少走弯路。强化农村合作医疗也是富民举措,但这只是权宜之策,最终应当过渡到国家主导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
英国利物浦大学电力电子系教授、E-自动化研究室主任吴青华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建设的迟缓,导致的失衡使一些社会矛盾凸显,各阶层的利益分化加剧。这种失衡在西方历史的某些阶段也可以找到对应物。但是由于中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若忽略对自身文化的反省或者生搬硬套西方的做法,只能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棘手,因此需要人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在读博士生钟青等,也谈到非常关心国内对留学人员的政策,尤其是高校有关吸引归国人才的政策。他们说,我们并不希望留在国外,真心希望国家强大。
建设创新型国家应从教育开始
党中央国务院于今年初组织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对此海外留学人员也感到非常振奋。
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吴鹰表示,UT斯达康靠创新,从一个小公司发展到一个销售业绩排名在世界前十位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在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科研机构和大学是科学创新的主体,政府是管理调控的主体。这需要一个很好的环境和政策的支持,形成一个创新体系。我认为高科技企业应拿出年收入10%的资金来进行创新性的研发,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特别要加强应用性的创新。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不可能同时在众多方向上做到世界一流,但是在某些领域,在某些选定的方向上做到或接近世界一流,这是非常可能的。
旅美学者蔡亦钢在细读了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全文后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中国几千年下来的官本位思想和近代开始的行政干预,制约了科技创新。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中国在许多方面的思维方法都改变了,进步了,非常可喜。然而在教育和科技上的思维却有些滞后,学术腐败、学术造假问题如不解决,谈科技创新是一句空话。“两会”应制定反对学术腐败的法律和制度。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控制系统中心教授、研究中心主任王宏认为,创新应该从教育开始,而教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经验,从高等教育开始,教学过程取消指定教材,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形式的多样化,提倡开放的、对传统结论富有挑战性的思维,鼓励原创性贡献。在研究生教育中增加相关领域最新研究情况的介绍,重点放在创新方法上,既要介绍方法的内容,也要强调方法的提出和形成过程。
就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话题,归国创业的黄一平博士建议,政府应利用政策、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引导再生制造业的规范化发展,鼓励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创出自己的品牌。发展再生制造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可以树立中国负责任的绿色大国形象,减轻世界各国对中国崛起后可能会大量消耗世界上有限资源的担忧。这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保护环境的有益之事。
努力传播中国人的良好形象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人口众多又发展迅速的大国。中国的文化,中国人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
不过,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李全文认为,我国对外宣传的力度还很不够。在美国生活,看到新闻媒体中报道中国的负面消息太多了。他建议国家在这方面提供政策或资金支持,以办报纸、网站或资助大学里的中国研究等方式,在美国理直气壮地广泛宣传我国的正面消息,让广大美国老百姓逐渐纠正对中国的误解。
旅美学者辛放引用政协委员赵启正的话说,我们国家对外出口是顺差,对外文化传播是逆差。我觉得,中国要在出口产品的同时,也应该传播中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在想什么。他希望代表、委员能在这一方面做些工作。
如何提高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也是留学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美国韦恩州立大学经济系在读博士生李力说,现在,我们的物质文明发展很快,但是,人民的公德心、文明修养等也必须跟上。中国和平发展,真正能让世人竖大拇指的要素之一,就是“中国人是世界上一等文明素质国民”。
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博士孙炳坤认为,提高综合国力,必须包括全体国民的素质。解决“三农”问题有利于改善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提高那里下一代的人口素质。但仅靠这一项政策是不够的,建立平等的社会竞争机制,如废除已成为社会发展制约的城乡户口制度,消除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差别,依靠法治和舆论监督打击腐败,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的制定和保障法律的实行等等都应该是人大这一最高立法机关重点讨论的课题。
全法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奥尔良分会梅玉等留学生在讨论中认为,21世纪的中国新型社会向“国民素质”提出挑战,教育的目的不单单是让人们考上大学。教育要多元化:亲情,友情,感恩等的人文教育以及适应社会的实践教育都应提到老师的教案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方向是否正确,教育出来的人能否适应社会?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6年03月12日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