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啸风,今天下午作客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两会”特别节目《面对新闻界》。在与央视主持人计渝及多家媒体记者的对话中,汪啸风为大家详细阐释了海南文明生态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文明生态村包括丰富的内涵
计渝:汪书记,我们注意到,前段时间您提出了这样一句话:要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请问您这有什么特别含义?
汪啸风:这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号召以后,海南省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含义的具体化。把文明生态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活动的综合载体来抓,就是把中央提出的“20字”要求落到实处。中央的部署要有一个重要的载体,使它在农村、在基层变成现实。主要含义就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建设。
现在农村面貌已有很大改变
新华社记者:汪书记,您好!我是新华社记者。前几年我曾经去过海南,当时,想去体验一下海南的农家生活,但是走了几个村子以后,却发现脏、乱、差的现象比较多。说实话,当时我有些失望。今天我想问问您,海南农村面貌现在有什么改变?
汪啸风:如实说这也是海南农村变化过程中的一个历史写照。我在海南工作了十三年,我也觉得海南农村,特别是农民的人居环境亟待改善。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我感到在农村需要改变的现状有几个方面:一个是规划滞后。第二个是收入偏低。还有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当然,我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我在研究中发现,农民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的时候,农民就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愿望,去搞家园建设。大约是在1998年前后,我发现农村出现了一批新村,当时他们自己叫“生态村”,像儋州市的美万村,它是山上种果,山下养鱼,水上养鸭。他们把它作为一种生态经济。我去那个村庄,看到他们还修了一批别墅式的楼房。这给了我两个答案:一个是农村的人居环境是可以改变的。第二,农民有这样的愿望。现在我可以告诉新闻界,海南有26000多个自然村,已经有5300多个建成了文明生态村。这应当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文明生态村创建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经济日报记者:我想请问汪书记,文明生态村建设除了改善人居环境外,给当地人的经济生活带来了那些变化?
汪啸风:人居环境应当是地理环境加人文环境,这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支撑。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海南的农民,海南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时候,就抓住了我前面说到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的发展和生态文化建设。我们觉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建不成和谐社会,它必须要有经济作基础。有了这种思想,就必须把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基础来抓。我在前面介绍的5300多个文明生态村,他们在生活上、在经济条件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除了依靠耕地获取收入以外,还出现了许多新的产业。
理想中的文明生态村有四个特点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在我周围,所有去过海南的朋友回来都告诉我,说海南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生活的地方。我想问一下,海南今后要打造的文明生态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同样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
汪啸风:海南从自然环境讲,确实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我的同行都很羡慕我。有人到过文明生态村,说你们海南农村只要稍微打扮一下就象公园,这是一个现实的写照。我们在建设文明生态村的第二个阶段,就是要赋予它一些新的内涵。我们认为,文明生态村首先应当是一个生态产业发展的地方,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多彩的地方。第三个方面,就是生态环境是良好的,包括爱护树木、整理环境逐步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最后就是社会是文明和谐的。这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文明生态村的描述。
创建不会搞强迫命令
财经时报记者:我想问一下,建设过程中,村民的反映是什么?大家都知道创建中会有一些规矩的出现。他们是否适应这种方式?是否有对农民过多摊派的问题?
汪啸风:这个问题从创建一开始就引起了省委的重视。我们始终把握两点:一是建设文明生态村是为了农民群众,二是创建活动依靠农民群众。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在农村肯定要以农民群众为本。把握了这两点,你提到的那些问题就不容易发生了。只要是为了农民,解决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就会有效解决农民不愿干的问题。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像宗族主义的影响,也需要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做出努力。
政府投入是多方面的
计渝:你刚才讲到怎样动员农民群众,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文明生态村。那么在具体的基础设施方面、硬件方面,政府有没有投入?
汪啸风:各级政府始终把农村基础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上来抓,下了很大的气力。但是以前那种计划很难深入到农村各家各户。这次是直接使每户农民受益,一个是硬化村庄道路。在做好规划的前提下,村民出力,政府补助水泥。第二个就是改水改厕。海南的产水量很大的,但是由于有的村庄离河流较远,储水工程能力也不够,还存在喝不到卫生水的地方。改善他们的水质条件,我们也做了大量的投入。再一个是改造茅草房,这个我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了,每年安排一千五百万。对于农业方面的基础设施也加大了投入。
实现规划目标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金融时报记者:按照规划,“十一五”海南将把50%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还将采取哪些措施?
汪啸风:在建设过程中,我们一直没有下指标,也没有搞达标验收。但是有一个总体要求,就是按照中央提出的“20字”目标要求,把一半左右的自然村建成文明生态村。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也要付出很大的努力,需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而且始终要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在前几年建设中,各级政府总共投入了五亿三千万,就是平均一个村投入了十万元,“十一五”准备把政府的投入提高到15万元。这种水平在海南是做得到的。当然,还有大量的投入应该是社会的支持和农民的投工投劳。政府投入当中,也不是额外拿出一块来,因为现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有,如前面介绍的改水厕所、道路硬化、农村电网改造等,把资金捆绑起来,集中解决面上的主要问题,效果会更好一些。这种资金投入也不会给各级财政带来很大的包袱。所以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欠账去建,也没有强迫农民集资。
创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计渝:大规模推广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对全省经济的发展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汪啸风:这个我们看得很重。在一个海岛型的地区,本身的消费市场比较小。要启动本地的消费能力,我们分析认为,就是要启动农村的消费市场。我也了解到韩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村运动,主要也是想启动国内消费。事实证明:农村的家园建设好了,农民的收入增加了,当地的消费就会明显的提升。第二就是创建总要有些投入,也能起到投资拉动的作用。更重要的,在建设中,基层党组织、村委会的建设不断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几各方面看,创建活动必定会,而且事实证明也会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
(本报北京3月11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