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记者于志刚实习生赵中华)“黄大锤”越来越成为农民工的一种时髦选择,与在工厂受约束、工资低相比,有手艺的农民工开始打零工挣钱,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干“巧活”。
今年35岁的单涛是黑龙江省讷河市人,2002年他开始到大连打工,因在老家做了10年的木匠,他在金州一家木业公司谋得了一份工作,制作出口欧美的家具,每月工资在1400元左右。
2005年10月,他和3位工友受木业公司指派到大连沙河口区一小区的张先生家里打家具。单涛等人打制的家具受到了张先生的青睐,随后张先生又给他们介绍了两个活。这次经历对单涛产生了莫大的触动,他和其他3位工友相约一起离开公司,在解放广场干起了零单买卖,专门给要装修的人家打制家具,因有制造出口欧美家具的功底,4个人的生意一直不错,每人的月收入都能挣到两三千元。
“外来工找工作开始挑剔了,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干‘巧活’。”大连市戚秀玉职业介绍所外来市场部部长张传玉说,现在,外来劳动力市场每天都新增几百个岗位,但每天只有二三十人上岗。昨天虽然降温,但位于解放广场的外来劳动力市场内的冷清与外面等待“接活”的拥挤农民工依然形成鲜明对比。
张传玉表示,现在的农民工挣钱趋于理性了,特别是一些有手艺的农民工,放弃了单纯出苦力,开始用“技术含量”挣钱。她用三多三少形容目前的劳动力市场:外面站的多,进(劳动力)市场的少;观望的多,记厂家联系方式的少;向工作人员咨询的多,给厂家打电话的少。
来自于吉林公主岭市的黄娟以前在开发区一家服装厂上班,每天要工作10个小时,工资却只有700元钱。现在,她每天持牌在解放广场为新装修的人家打扫卫生,平均每天都能挣30元,遇上刮风下雨的坏天气,还可以在家休息一下。
1月份,熊岳的张博加入了“黄大锤”行列。昨日天气不好,他和其他几个同伴到附近的小饭馆喝了几杯。“几个人合伙凭力气挣钱,谈好一个200元的砸墙活,三锤五锤,咣咣砸完,钱就到手,这有多自在。”张博带着酒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