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我的父亲年轻时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农民,是种水稻的,后来父亲到了杭州,找了一份非常苦的活儿,做搬运工,按现在的观念来说,我也是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
据3月9日《京华时报》报道,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9日做客人民网时告诉网友,河南省委省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将更加关心、关注、关爱农民工,要像对待城市孩子一样对待农民工子女。 他还说,中国人口的主体是农民,所以很多中国人的祖宗都是农民。“我的父亲年轻时是浙江绍兴的一个农民,是种水稻的,后来父亲到了杭州,找了一份非常苦的活儿,做搬运工,按现在的观念来说,我也是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
“只要往上查三代,哪个城里人不是农民家庭出身?”这话我早就听到过。是啊,中国是具有几千年传统的农业大国,商业不发达,工业起步很晚,市民作为一个众多人口的阶层,没有多长时间历史,且多数都是由农民演变而成的。从我国城市经济的起步和积累上看,上个世纪50年代后低价农产品与高价城市工业品在价格上的“剪刀差”起了重要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农民是中国城市起步和发展的大功臣,“吃水不忘挖井人”理应是城市居民看待农民的基本心态。但是,当“我是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出自省委书记之口时,仍然让我感动和感慨。
几十年来,市民成了一个体面、享受更多保障的阶层的代名词,而农民却正好相反。这种物质、权力上的巨大差别本来就很不公平了,可这种不公又继续成为城里居民看不起甚至歧视农民的底气!你看,主要由城里人制定的许多政策都是倾向于市民的,有些甚至是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给城里人带来好处,比如用很低的价格征收农民的土地等;你看,农民们来城市打工,干的是脏、累、险的活儿,拿的是最低工资,用自己的善良、辛劳和忍耐换来了市民更多的幸福,可他们又常常成为某些市民们厌恶、嘲笑、歧视的对象;你看,许多农民的儿子一考上好大学,尤其是进入市民这个体面的群体后,很快就不想承认自己的农民出身,很快就觉得农村的一切都不顺眼,甚至很快加入到歧视农民的行列中去!我觉得,徐书记之所以要在网论媒体上讲这句话,就是看不惯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就是想改变这种扭曲的社会现实。
那么,这种促使人发生变化的城市环境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要在社会体制的缺陷里找原因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法律、政策一开始就向农民倾斜,现在的城市和乡村就不会有很大的差别,就会像发达国家那样分不出哪儿是城市哪儿是农村,农民和市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就不会这样悬殊。试想,当所有社会成员在住房、穿着、教养上都没有过大差别时,谁会歧视谁呢?谁能歧视得了谁呢?
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既需要徐书记这样的官员来带头,用自身的影响力来促使人们改变观念,更需要国家在消除城乡差别上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用完善体制的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