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总体来看,我市目前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仍处于初创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在成长中遇到种种瓶颈,不少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既欢迎又怀疑,既喜欢又抱有遗憾。
遭遇经费瓶颈
3月9日下午3时,记者在市区戚东夼社区服务站采访时看到,50多平方米的服务站分为上下两层,楼下是门诊,二楼被5张病床挤得满满的。 住在附近的王丽萍女士在这里打完吊瓶后告诉记者:“这几天我的慢性咽炎犯了,过来打个消炎针。”谈起社区卫生服务站,王女士说:“从我家到服务站步行还不到10分钟,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我都来这儿看病。比起大医院,来这里既不用排长队挂号,也不用楼上楼下地跑,非常方便。但是,这里的医疗设施几年来都没怎么变化。医护人员虽然热情服务,但有的邻居也反映,他们的医疗水平不高。”
采访中记者发现,王女士的观点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想法。总的来说,居民们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网点少、质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满足病人的需求。
肖伟模兼任鲸园、戚东夼、西门外三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站长,他认为,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成长遇到的瓶颈,主要还是缺乏经费的支持。他说:“社区卫生服务站真正的收益来源就是医疗服务和药品收入。可是,为了吸引居民前来就医,不少服务站免收挂号费,药品也是平价销售,收益非常有限。在没有政府和其他部门经费投入的前提下,社区卫生服务站只能依靠自己的收益来支付一切费用,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主要是医疗设施跟不上,医护人员人数有限,医护人员培训被无奈地搁浅。”
记者了解到,因为经费短缺等问题,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除了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外,对社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则无法完全兑现。而个别社区服务站为了生存,也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问题。所有这些,最终导致部分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站欲爱不能。
遭遇政策瓶颈
3月10日上午,记者在市区某大医院采访时,家住戚东夼路11-17号楼的李女士正在接受治疗。她说:“我得气管炎多年,经常需要来这里治疗。本来我家距离社区卫生服务站步行只需几分钟,可是因为在那儿治疗慢性病不能报销,我只能跑远道来大医院就医。”
记者了解到,除了缺乏经费支持外,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在成长中还受到相关政策的限制。根据我市医疗保险的规定,慢性病等病症在服务站治疗都无法享受报销的政策。然而,服务站患者的主体就是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由于政策的限制,许多病人只能放弃在社区治疗。这与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的初衷相矛盾,也不利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
李女士说:“如果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保报销范围扩大,报销比例提高,我们自然喜欢就近去社区卫生服务站治疗,那样既方便又省钱。”
遭遇体制瓶颈
“我们名义上都是大医院的医护人员,但实际收入与在大医院工作的医护人员有一定差距。”3月9日,记者采访东北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时,一位医生这样说。这个服务站是目前少有的由我市一家大医院承办的服务站,包括医护人员工资在内的经费仍有大医院来出,医护人员也仍然是大医院的员工。然而,同样是医护人员,待遇却有所差别。
肖伟模为记者举了个例子:“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仍属于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我们服务站一名医生的档案工资是2000元,但他的实际收入仅为1300元;一名护士的档案工资为1700元,但实际收入不过500多元。比起大医院的医护人员,待遇有很大差别,这自然对服务站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影响。”
同时,有些服务站人员频繁流动,也使得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难以更好展开。一位业内人士提出: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机构定性不明确、产权不明晰,为管理部门的考核和监督工作带来难度。如果坚持政府主导,不改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益性质的前提下,将社区服务工作向社会放开,规范其运作和服务,也许会使百姓受益更多。
此外,目前在城市卫生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优质资源过分向大医院集中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只有让社区卫生服务站合理分流卫生资源,才能留住社区居民,真正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