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青岛3月12日电 记者宋学春通讯员通讯员赵法文报道:废弃矿井不远处,矗立着一排排蓝顶灰墙的厂房。“鲁佳海涛”的厂房内机声隆隆,村民正在流水线旁紧张忙碌着。山东省胶州市洋河镇山相家村党支部书记相锡存指着身后的厂房说:“俺村16个项目都落在这三百多亩废矿上,没占用一分耕地。 ”
胶州市山相家村位于洋河镇东南,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村后不远就是沟壑纵横的丘陵,旱不能浇、涝不能排,完全靠天吃饭。碰到差年景,一亩地也就收个百八十元,以致于村民花20元钱就能承包5亩地。地里忙不出钱来,村民祖祖辈辈靠村东那片萤石矿生活,本事大点的当个小矿主,本事小点的就只有下井挖矿石。2003年,萤石矿被有关部门严令关闭,村民就连这样的打工机会都失去了,村民特别是上了年纪的村民只能窝在家里侍侯那几亩薄地。
面对着杂草丛生的矿墟和愁眉苦脸的村民,刚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相锡存夜不能寐:往后“三提五统”没有了,村里又穷得叮当响,这个村官真是不好当。当过多年老板的他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看看龙口南山、威海西霞口等经济强村,无一不是白手起家,无一不是从工业入手实现突破发展。这样一想就觉得眼前一片光明:村前就是镇上的工业集聚区,柏油路通到了村头,离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只有20分钟的车程,基础条件挺好。村东那废弃的矿墟要是推平垫齐了,这300多亩能落多少个中小项目?相锡存与村委一班人踏上了招商之路。他利用做买卖时的朋友关系,首先来到了距离本村只有二三十公里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辗转走访了20多家有投资意向的企业。比较幸运的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企业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一些加工配套的小项目急需外迁发展,跑这里还真是跑对了地方。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有时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山村,2004年破天荒引进了一个企业:鲁佳海涛科贸有限公司。就在村前废矿墟上,村里出资雇来推土机、挖掘机,填埋了黑洞洞的矿井,整平了坑坑洼洼的地面,投资商就在废矿墟上建起了高大厂房。有了第一个,不愁第二个、第三个,在以后一年多时间里,四合春包装机械加工公司等16个项目先后落户,项目总投资1.8亿元,其中八成来自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整个废矿墟俨然成了工业项目的积聚区、黄岛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工厂就在家门口,对于那些出不去的村民来说真是太方便了,农活忙的时候忙阵农活,闲了的时候就到厂子上班。村民贾斤丽说,在前边厂子上班,每月能挣到1000多元。74岁的老人相世红在工厂看门,每月收入也有四五百元。年底一算帐,全村70%、170多名本村的劳动力在村口的厂子上班,工资收入达到了9000—15000元。
村委会手里也有了钱,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26万元。一些过去没法办、办不了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一位村民告说,去年村里用细砂石铺平了街道,新砌了排水沟,雨天再也不一脚泥一脚水了。更令人惊喜的是,去年过年每名村民还领到了100元钱。“三四口人就是三四百块,过年割肉买鱼就够了。”今年又投资8万元铺上了自来水管道,让村民吃上了自来水。
钱袋子鼓了,村委会也没有忘记“粮袋子”。2005年5月,投资30万元在口粮田附近开掘了一个7万立方米、可浇灌500亩的水库。开工当天,村民相世康自己买了一挂鞭炮,劈劈啪啪放了起来:“俺这几亩口粮田再也不用愁着浇水了,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