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实习记者董瑞丰《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杨桃源
3月5日,北京,夜色迷人。参加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们刚刚结束第一天的议程,有的仍然忙碌着准备议案。而此时,在距离北京千里之遥的山东,网民“千重山”正打开电脑,很快就登陆到人大代表周洪宇的博客上,在这里,他可以详细阅读周代表将向全国人大提交议案的目录,也可以将自己对这些议案的意见实时传递给周洪宇。
“‘两会’博客”已成为时下一些大型中文网站的新关注点。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实名方式开通自己的博客,发表参政议政的体会,有的代表委员还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议案、提案,广泛征集网友意见。
回首2005年的“两会”期间,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的新华网因为推出专题论坛“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你想问什么”,得到了总理的关注。
“这是总理第一次在记者招待会上向中外记者宣布他上网,而且重视网民的意见。”新华网总裁周锡生在回顾去年两会报道时,对《瞭望新闻周刊》说,“网民感动了总理,总理也感动了网民。”
网上议政作为一种新颖的议政形式,在中国尽管犹如一个刚出襁褓的婴儿,但其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对改善政府治理的积极作用,正在引起各界的重视。
网上议政的“效率”在提高
今年的“两会”召开在即,新华网延续传统进行了网上调查,问题包括“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最满意的‘十五’成就”,“最期待的‘十一五’成效”等。
用不着刻意统计,只要随意打开一家知名网站,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有“两会”热点问题调查,而一些政府部门和平面媒体与网站联手所作的各种有关“十一五”规划的民意调查,更是举目可见。
“网上调查量化了网民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周锡生告诉《望新闻周刊》。这只是政府通过互联网收集民意的第一步,接下来还要“通过论坛的形式进一步广泛征求网民的意见”。
新华网的点击量在世界新闻网站中领先,其网站上的发展论坛也聚拢了大量的人气,访问人数排名稳居国内论坛前十位。在这个论坛里,每天都会发表许多与当前社会、时政热点相关的帖子,这些帖子通常都有较高的点击量,也带来大量网友的跟帖。
“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有的在网上公布,有的反映到有关部门。”周锡生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对民意把握得准一点,调查得广一点,因为征集民意不是为征集而征集,是为了解决问题。通过征集,再反馈给有关部门,主要是加强沟通,促进问题的解决,为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改进工作提供建言献策。”
为迎接两会,同为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之一的人民网在其强国论坛上开通了“两会专区”。国徽与政协徽的图案并排在网页顶端的正中间,图案右侧反复出现着“论国家大事,议民生热点”的字样,格外吸引人的眼球。
强国论坛的网友对此并不陌生,这是“两会专区”定时露面的第四年了。从2003年开始,人民网每年都在“两会”召开之前开通专区,就老百姓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开展网上调查,同时开展公开征集网民提案,讨论对“两会”的期盼与建议,邀请“两会”代表和委员进行访谈等活动。
登陆这个国内著名时政类论坛的网民,也对此作出了热烈地回应。网上调查开展三周,逾三万网民对自己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投票,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反腐倡廉,严惩腐败”,“关注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和“杜绝教育乱收费和地域歧视,警惕教育腐败”。在论坛的帖子中,网友们更是针对这些问题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具体的看法和观点。
“我们利用人民网这样一个平台,吸收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党和国家、代表和委员与广大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说。
据何加正的介绍,各级领导人都非常重视强国论坛,把它作为了解民意的重要场所。“有的部委针对某件事主动要求我们提供网民的反映。甚至很高级的领导层都会有这样的要求,包括中纪委。”他说,“及时地从论坛里网友的文章、新闻跟帖里了解民意,这种情况现在已经非常普遍。”
国务院网络管理部门的官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中纪委、公安部等党和政府部门都已经开通专门网站,在互联网上搜集群众举报,实现了与网民的互动。互联网跨越了地域疆界,淡化了组织界限,实现了党和政府与普通群众的直接沟通。
而博客参与两会,则是从去年开始的:在浙江省2005年“两会”开幕前夕,浙江省九届政协委员肖锋,就在浙江在线博客网开通了第一个浙江省“两会博客”。肖锋认为:“媒体在往日的两会报道中采用的是宏大叙事的方法,而我写博客,可以从个人的角度看两会,以个人叙事的方式把信息传达给百姓,百姓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就社会民生问题的看法进行反馈。”
这一个案很快给更多的代表和委员带来启发与动力。今年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开博客,扩展了网上议政的多样性,提高了网上议政的“生产力”。
成熟心态有影响力
网络新闻的网友评论,BBS论坛和博客,“不是为了某种名誉好处而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强大”是目前构成了网上议政平台的主要方式。网民通过这个平台发表言论,交换观点,形成了强有力的舆论空间,使互联网越来越凸显出表达民意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
据悉,新华网接受委托收集网民评论通过有关渠道报送,首开网上舆情收集之先河。但究竟是部分网民的建设性意见引起高层的重视在先,还是高层主动通过互联网征集民意在先,现有的资料已无法确定。但显而易见的是,党和政府传递出对网上舆论充分关注的信息,直接鼓舞了网民建言献策、参与议政的热情,形成良性互动。
根据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郭良发布的《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62.8%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使人们更加了解政治,60.4%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使政府官员更多地了解群众看法,55.3%的网民认为互联网可以使政府更好服务人民。
网民们意识到只要坚守法律、道德的底线,就可以通过网上议政的平台自由表述自己的观点,并有可能形成主流观点,得到政府的关注。于是乎,自然而然对这个平台产生了强烈的期待。
对网上舆论的高预期也促使部分网民开始认真反思如何能够利用好、维护好这个平台,最直接的转变就是网民的心态更加成熟。接受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一位具有成熟心态的网民,必备的素质包括:要遵纪守法,有宽广的胸怀和基本的道德;要有独立见解,理性发言,对明显偏激、炒作的内容不跟风。
以新华网发展论坛和人民网强国论坛为例,关注“三农”、“反腐”、“教育”、“医疗”、“两岸关系”、“新农村建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帖子随处可见,越来越多的发言者以务实的态度,对时事政策进行冷静客观的评判和分析。
“千重山”是强国论坛的老网民,他告诉《望新闻周刊》:“强国论坛的网友心态都很成熟,能够很好地把握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讨论的范围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种讨论不是肤浅而是深入的,不是狭隘而是广义的,不是情绪化而是充满着哲理的,不是唯唯诺诺而是一针见血的,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举一反三的,不是为了某种名誉好处而是为了国家的繁荣强大。网友们都是默默无闻地在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多数文章鞭辟入里,理性多于激情。”
“千重山”在强国论坛上的知名度相当高,有着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他认为,民意的影响力首先来自于网友的成熟心态和理性发言。“这种成熟心态和理性发言,使得强国论坛更加吸引公众的注意,更加扩大了强国论坛的影响力。”
大型时政类论坛给当前社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群提供了网上议政的良好平台,但他们中一部分并不仅限于这种传统的网上议政平台,还通过与门户网站联姻来扩大话语权。著名网站搜狐网即开通评论专区,为国内部分知名知识分子开辟评论专栏,要“汇聚网上最好的评论”。这是对网上议政严肃化和主流化的尝试,为网上舆论开辟出一条与传统新闻舆论近似的道路。
与论坛相比,博客这种新近诞生的网上发言方式给了网民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自由,同时也赋予网民更强的责任感,这种变相的非匿名促使使用者更加负责任地发表言论。
“博客的形式比论坛、聊天室强。”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郭良认为,“博客,尤其是有影响的博客,我们基本知道他是谁,所以他说话也比较负责。”虽然有部分网民担心因此会给自己的一些发言带来麻烦,但博客作为网上舆论一种新方式,迅速受到网民的热捧。《2005年中国5城市互联网使用现状及影响调查报告》显示,如果包括写和读的人在内,近三分之一的网民使用博客,且数量仍在快速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更预测,到今年底,中国博客的规模将从现在1600万的基础上增长到6000万。
推动网上沟通渠道良性发展
“网上议政传递了一种公众的意见,不能轻视这个平台的作用。”郭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同时也不能夸大它的作用。”
郭良对中国的网民和互联网的使用状况有着多年研究,从2001年起开始主持“互联网在中国的使用及其影响”研究。他告诉《瞭望新闻周刊》,中国网民的数量虽然超过了一亿一千万,但依然只占全国人口比例的不足10%,而这其中只有44%的网民使用论坛,29%使用博客,至于真正在这些舆论平台上留言的人比例就更小了。
“(通过网络)可以了解公众的想法,但作为舆论监督是有偏差的。”郭良说。他还提到,互联网上每天有大量信息迅速更新,为了吸引眼球,有的人会发表偏激的言论,“尽管不一定代表他的真实想法”。
郭良从专业学者的角度指出,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很难单纯通过网络来了解,还需要很多其他手段,比如“进行科学的民意调查”等等。
人民网总裁何加正认为,网上议政带来的舆论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给政府改进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了部分依据。但是他强调,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从团结稳定出发,如何处理各种关系还需要探讨。
新华网总裁周锡生对《瞭望新闻周刊》说:“网络主要是沟通交流的渠道,舆论监督必须建立在事实正确的基础上,一定要分清是非,事实要准确清楚,要本着对社会、对当事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来做这件事情。”
国务院网络管理部门的官员提供了一个实例:一位网民在某论坛上发帖,称其所在小区安装防盗门时,当地部分公安人员存在不正之风。这个信息很快被网络管理部门发现,并转给当地主管部门,由当地监察机关迅速进行了核查,不正之风得以及时纠正。但之后,这位网民不恰当地理解了舆论监督的涵义,不断在论坛上提供一些捕风捉影的信息,经查纯属子虚乌有。这种缺乏自律意识,无视社会责任的轻率行为既浪费了政府的监察成本,又伤害了网络作为沟通渠道的声誉。
网民在互联网上的活动正是整个社会活动的投射。“网络是大众的,反映了平均水准。”郭良说,“公众舆论是平民化的,涉及到整个国民的素质。”
时下,网上议政平台的准入门槛低,只要把一台电脑连上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由于虚拟平台具有的匿名性和私密性,这种传播活动吸引了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网上传播,只要过程是公开的,对象是公众的,也就等同于在现实的公共场合发表言论,就应当遵守公开发言必须遵守的道德和法规,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这在任何国家都一样”。接受采访的官员和专家在肯定互联网成为重要的沟通渠道的同时,也认为有必要对互联网进行适当的管理。
“网络建立更加便捷通畅的沟通渠道,推动问题的解决,为国家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周锡生说,“既然这个渠道已经建立起来了,我们就要更好地使用这个渠道,大家共同来维护好这个渠道。”
新华网发展论坛的管理条例中相当严格,除了爱国、守法、文明等对网民的基本要求之外,还专门注明:请勿张贴未经公开报道、未经证实的消息;亲身经历者请注明。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各大新闻网站对网上舆论的管理和引导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办法,除对发言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审核之外,比较常见还有依据特定内容设置讨论主题,提供新闻事件让网友评论,突出有见地的网友帖子,邀请嘉宾与网友交流等等。这些措施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热闹健康的言论环境,极大地推动了网上沟通渠道的良性发展。
以新华网为例,在近几年的“两会”期间邀请了多位省部级政府官员做客网上访谈,时任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等都曾作为嘉宾先后在新华网与网民在线交流。
《瞭望新闻周刊》对新华网上公布的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发现2005年共举行了197场访谈,邀请各级政府官员43人次,其中包括部分省部级官员。
2003年12月23日,新华网在同一天邀请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和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进行网上访谈,吸引40000多海内外网民同时在线,网民提问1251条。这一纪录,远远超过了新华网同期举行的学者、文体明星网上访谈。
“邀请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何加正说,“网友提问题,由嘉宾作解答,就把更多的人吸引到关注更高层次的、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话题上来,使大家能够比较理性地对待一些问题。”□
资料:
博客参与成为两会报道新看点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人民网、央视国际、搜狐网、浙江在线等,均开设了博客专栏。新华网开设了“博文选登”栏目。
人民网开通的“两会博客”设有“代表委员博客”“记者博客”和“博客写两会”3个专栏。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实名方式进驻,发表参政议政的体会,有的代表委员还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议案、提案,广泛征集网友意见。
中央电视台参与两会报道的主持人几乎都开设了以个人命名的博客,如“小丫跑两会”“柴静两会观察”“伟鸿看两会”“马斌读两会”“小崔会客”“小撒探会”等。王小丫在自己的博客中就写道:“欢迎您时常来这里做客,把您对2006全国两会的期望通过留言、评论告诉我,我会把其中一些意见带给参加两会的代表和委员,或者通过我们的节目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我也会在这里回复小丫信箱里的一些信件。希望大家多多关注!”
有评论认为,两会博客无论对于收集民意,还是对于民意表达来说,都不仅仅只是一个时髦形式,而是确有其直接性、广泛性、真实性、辩论性等优势和便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