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12日电(记者张乐、吕雪莉)农村缺少人才,但大学毕业生资源丰富。200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总就业率是73%左右,如果按照每年400万的毕业生,一年就有1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在待业的岗位上。
农村可以锻炼人,应该鼓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新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的建设中去!正在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建议。不过,让大学生下农村不是为了让他们去吃苦,国家应该用制度来保障,鼓励大学生用他们的知识为建设新农村添砖加瓦。
大学生下农村 制度应先行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汪晓村代表说,鼓励大学生下农村,不是为了要他们去吃苦,仅仅这样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因此,政策导向要发挥作用。“要告诉大学生农村需要怎样的人才,去多久,福利和保障有哪些等等。”这是政府对人才资源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要疏通一些渠道,定期发布信息。
虽然各个方面出台的政策和措施不太一致,但浙江省教育厅厅长侯靖方代表说,从国家政策的层面上制定一些待遇,是最根本的。他建议,今后城市的公务员、教育、卫生等职业的从业人员,首先应从在农村工作过的有经验的大学生里选择。政府既要解决“敢下去”的问题,也要解决“愿意下去”的问题。
吃苦不是下去的目的
如果国家解决了政策层面上的问题,那么愿意下农村的大学生将会越来越多。“然而,吃苦不是我们让大学生下农村的目的!”浙江嘉兴市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傅一鸣代表说。
“让他们到农村,主要是为了让他们能干起来,他们的知识和技术能发挥作用。这才能实实在在为大学生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汪晓村说。从2003年至今,浙江工业大学先后组织选派了55名志愿者,奔赴四川、浙江贫困地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大学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该校2004年参加西部计划的赵之恺和陈宇航同学还荣获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四川贡献奖”。
大学生愿意下去,政府要给他们创造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代表说,这次总理的报告里也讲到:“要加大对农村转移支付的力度”,这是工作条件。比如让大学生到农村去搞医疗卫生体系,医院要建好、诊所要建好,否则的话他们下去不能发挥作用。生活条件也是这样的,要形成“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政府要给他们设置配套的服务。
制度政策不仅仅在口号上
中国的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中央的政策具有宏观性。因此,浙江上虞市春晖中学原校长潘守理和汪晓村等代表认为,各个省、市、县,甚至学校也应该制定一些相应鼓励的政策,并且这些政策要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在口号上。
汪晓村说,以浙江工业大学为例,除了落实国家和省的相关鼓励政策外,学校还专门出台文件,对志愿者明确了鼓励政策。在学生志愿服务期间,学校给予户口保留和免试研究生及优先录取等方面的政策;在服务期间,学校每年发给1500元——3000元的志愿服务生活补贴,并安排专人定期与其联系,协调和解决有关困难;服务期满回浙江就业的,学校推荐2个以上工作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