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定于3月10日闭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应观众要求,第4次延展,展至本月16日。展览中的山西平遥推光漆技艺、甘肃临夏砖雕工艺、陕西凤翔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占据了相当的比例,这些看得见摸得着又面临传承困难的技艺,让众多观众留连忘返也不禁叹息。
传统手工艺传承最直接办法就是师徒相传,但这个办法首先面临的就是对徒弟的信任危机。拿北京聚元号弓箭制作技艺来说,“聚元号”的第十代传人杨福喜从1998年开始跟着父亲学习,打下手就打了三四年。现在让一个徒弟三四年不挣钱,只打下手,恐怕没多少人愿冒这风险。杨福喜从1998年到现在,做出的弓箭还不足100张,他说:“我这辈子也做不满1000张,还是希望找个徒弟帮忙。”即便有徒弟愿意学艺,徒弟翅膀长硬后会如何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老理儿还是让很多艺人无法释怀。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张建世建议借鉴韩国保护民间手工艺的办法。“学徒在学艺期间的生活费是由国家来负担的,而且对于国家认定的传统手工艺优秀传人,国家每月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在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艺人们并不担心徒弟带来的竞争压力。此外,国家级艺人的作品都带有特殊编码,即便同样是泥塑,这些作品也要比徒弟们和普通艺人的作品价格高很多。
处于江湖之远的民间艺人需要一鸣惊人的机会,居于庙堂之上,来免除生存的压力,才能安心将手艺传出去。“关键要让艺人的作品实现品牌化,市场大了,需求多了,自然就都有饭吃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主任王锦强说,山西皮影制作现在少有人愿意学习,就是因为,连儿女都觉得父辈靠这门手艺过得很辛酸。相反,河北蔚县剪纸就是产业化成功的代表,天津杨柳青年画也带动起当地人,将这门技艺作为养家糊口的手段。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手工艺都能迅速迈入市场,王锦强认为地方行业协会的做法值得推广。“山西、河南都有工艺美术协会作中间机构,建立网站,交流刊物,作市场信息分析,为产业化提供咨询服务。鼓励艺人进入民协,让其拥有社会地位,带动产业发展,也吸引更多人来学习。”
市场开发了,传统手工艺就万事大吉了吗?真正具有无穷魅力的手工艺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在传承过程中尤为重要。原生态保护与商业开发之间是存在悖论的,有些传统民俗在商业开发过程中就破坏了原有的文化内涵,日后,传统手工艺的各种保护开发手段出台时也要引以为戒,才不会辜负了保护的初衷。本报记者李洋
网络编辑:康琪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