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东莞一社区率先搞起。专家称,这是一种诗意的传播方式,也是一种道德实践
如果明天,您那“陌生”的邻居,手里拿着一幅贴有绿色“漂流”标志,印有“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之类的精美字画,敲响您的房门传递到您手里时,请不要惊讶。
我国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道德文化以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道德名言‘漂流’”,前天率先在东莞某社区内“漂流”起来。
贴有标志饰品居民可随时拾走
在“漂流”活动启动仪式当天,作为全国第一个道德名言“漂流”的试点东莞某社区被装点得文化味道十足。记者一走进社区大门,就被这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所触动。据介绍,主办方已向社区居民赠送了道德名言挂画、台座等饰品500多件,并在当天的赠送仪式上很快就一“漂”而空。
这些实物化道德教育品全部以“道德格言”为主题,精选自《中华道德名言》一书中的280条道德名言和部分贴近居民日常生活的名言警句,全部辅以相应的漫画、书画等艺术形式表现,采用精致的镜框材料制作而成。不仅外观精美,而且富有文化内涵,适合现代家庭装点之用,因此深受居民青睐。
据了解,“漂流”的方式是首先由社区管理处投“漂”———或将饰品摆放在社区的休闲椅上,或悬挂在公共走廊里和楼道门口。凡贴有绿色“漂流通行证”标志的饰品,小区居民都可以随时拾走。而根据“漂流”的规则,居民拥有单件漂流物的时间不得超过一个月,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漂流物必须与其他人交换传递或重新投“漂”回社区,如此循环。
参与“漂流”是一种道德实践
“我是一幅‘漂流画’,我不属于任何人,欢迎您把我带走,也希望您帮助我继续漂流。”当一幅幅传播道德名言饰品与永不停息的“漂流”接力活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幅传递道德力量的美丽画面。活动主办单位某道德传播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这些道德名言能更好地通过家庭装饰品进入现代生活,同时,这些道德名言字画言简意赅、易以识记,并具有促发、教育人的优点,且易于交流传递。这些都为道德名言的“漂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基础。
针对东莞出现的全国首例“道德名言漂流”,有关专家大为赞赏,认为“漂流”本身是种诗意的传递方式,也是对千百年来的书本阅读或老师言传身教等比较单一的传统传播模式的一种“颠覆”,这种方式使我们的传统美德更易为人接受,也更能使人参加到其中来。甚至“漂流”本身,对于参与者来说,也是一种道德实践。
邻里在传递中变得融洽
记者随即在几户居民家里走访,很多已经将道德名言挂画悬挂在自家的书房、卧室或洗手间里面,而部分家庭的茶几、电视柜、书桌或床头柜上则摆放了精美的道德名言饰品。在陈女士家里,其六岁的女儿正捧着一幅道德名言挂画,口中念念有词:“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当记者问她什么时候把手里的画“漂流”出去时,小女孩说要等她全部会背了就去邻居家里换一幅。
至于会否有人将这些“漂流物”长期据为己有使得“漂流”中断,记者现场采访了部分居民,得到的回答令人满意———“它本身就是种道德传递,我们怎么可能面对道德接力却做不道德的事呢?”本报记者李维宁摄影报道图:当天500多件道德名言饰品一“漂”而空
图:孩子知书达礼关键在于熏陶
图:传统道德传播可用诗意的“漂流”来传播
(侯颖/编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