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项目科学家称其为火星是否存在生命提供证据;11月正式勘测 北京时间11日凌晨,MRO勘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传回信息,项目主管詹姆斯·格拉夫振臂高呼。
1北京时间2005年8月12日19点44分左右,重约2.1吨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随火箭发射升空。
2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在太空运行了7个月时间。
3北京时间2006年3月11日5时24分,“勘测器”启动姿态控制发动机开始减速,飞到了火星背面。将近一小时后,“勘测器”绕过火星背面,进入火星轨道。
经过7个月的飞行,美国宇航局的“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于北京时间11日成功进入环绕火星的大椭圆轨道。
“勘测器”以时速1.76万公里接近火星
北京时间11日5时24分,“勘测器”按设定程序启动6台姿态控制发动机开始减速。由于“勘测器”不到30分钟就飞到了火星背面,地面控制人员暂时失去其信号。北京时间11日6时16分,“勘测器”绕过火星背面,美国帕萨迪纳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控制中心项目控制人员重新收到“勘测器”
发回的信号。十多分钟后,“勘测器”发回更多信号,显示运行状况良好,地面控制人员随即鼓掌欢呼,并互相击掌祝贺。
“勘测器”进入轨道时就像躲一颗子弹,首席火星科学家丹·麦克勒斯如此形容“勘测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时的情形。麦克勒斯进一步表示,“勘测器”还需要围绕火星飞行几圈才能确定进入轨道,不过我们目前已看到它“完美入轨”。据介绍,“勘测器”接近火星时,时速为1.76万公里。
据介绍,“勘测器”进入环火星轨道阶段被称为“轨道捕获”。在其飞至距火星表面300公里时,飞行速度约为每秒3公里,这时它要点燃6台发动机,使速度减慢至每秒2公里,这样飞船就能被火星引力捕获,进入以35小时为一周期的大椭圆轨道环绕火星飞行。
项目科学家理查德·祖雷克称:“勘测器主要任务是证明火星上存在水,并找到它的所在。因为水是生命的基本,因此这也将为火星是否存在过生命提供证据。”该勘测器将围绕火星至少飞行2年,寻找生命迹象,同时为未来人类登陆火星寻找着陆点。除了传回图像和其他信息,勘测器还将承担信息中转站的任务,如为2007年发射的火星地面勘测器“凤凰”号传输信息。
探测项目总造价为7.2亿美元
项目主管詹姆斯·格拉夫表示:“我们的飞行器终于上了轨道。这真让人感到兴奋,但是庆祝只是片刻的,因为我们将进入科研阶段,用大约6个月的时间调整‘勘测器’的轨道和形状。”据介绍,尽管已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勘测器”要用半年时间调整进入较低轨道,直到11月份进行正式的勘测任务。
喷气实验室主管查理斯·埃拉齐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美国拥有3颗火星勘测器以及在火星地面的两部“漫步者”,这相当于在南极洲设立的科考站。
2005年8月12日,“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由“阿特拉斯-5”号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该探测项目总造价为7.2亿美元,其中勘测器造价为4.5亿美元。此前,已有三颗人造卫星围绕火星飞行,它们分别是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环球勘测者”和“奥德赛”勘测器以及欧洲航天局的“火星快车”勘测器。
各火星勘测器对比图
“火星环球勘测者”勘测器(美国宇航局1996年发射):继续勾画火星表面图;寻找液态水、水化合物及岩石层存在的最新证据。
“奥德赛”勘测器(美国宇航局2001年发射):对火星进行更为细致的探测;寻找大量证据证明火星近四分之一土壤里存在冷冻水。
“火星快车”勘测器(欧洲航天局2003年发射):已确认火星南极存在固态水;已观察到可卷走水蒸气的极风;已发现存在少量但稳定的甲烷。
勘测器之“最”
MRO能将火星“看得最明白”
美国宇航局称,“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MRO)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地外行星勘测器。除此之外,其飞行轨道高度最低,能将火星“看得最明白”,而且预计其传回的信息是过去所有勘测器发回资料的10倍之多。
据介绍,“勘测器”进入观测轨道后,将对火星的大气、地表和次地表进行前所未有的细致观测:勘测器的一架光谱分析仪扫描火星地表和水有关的矿物,它的勘测范围能够精确到一个棒球场大小的洼地;其雷达能对地表以下可能存在的水进行勘测。
而其望远镜照相机能够帮科学家看清楚仅有一张饭桌大小的武器。同时它还携带有检测火星气候和大气变化的仪器。
勘测器之挑战
“刹车”后可能遭遇沙尘暴
“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的顺利入轨,意味着它成功通过了一大挑战,但这仅仅意味着探索火星新征程的开始。
下月,勘测器将迎接另一大挑战,即利用“气刹”技术逐步下降飞行高度,直到将距离火星地表距离缩短到仅225公里。期间勘测器将利用和火星大气层的摩擦做“气刹”来降低高度。但是它每次“刹车”的幅度都不能过大。
项目科学家理查德·祖雷克对此称:“此过程须保持精密平衡,不能太快;如果太快,大气摩擦就会使温度过高,破坏探测器的内部设备。”
此外,由于从火星到地球并不能完全实现即时通讯,信号要12分钟才能到达。因此勘测器必须“自己照顾自己”,通过自身电脑计算并精确调整其轨迹。
工程师估计,大约500多次这样的操作才能降到适合观测的高度,这样可以达到尽可能近地接近火星,取得最清晰的图像。据介绍,“勘测器”降至225至320公里的轨道后,火星上经常出现的沙尘暴也可能影响其正常运转。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谢来
《新京报》制图/丁华勇《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