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2006年1月和2月,中国同印度和欧盟在能源合作领域进行了对话,并达成一系列协议,包括中印能源合作谅解备忘录。该备忘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印在海外石油资产上进行恶性竞争的局面。此外,中国和巴基斯坦及中亚国家在能源问题上也达成了协议,最近中国还提议在上海合作组织内讨论能源问题,表明中国一改过去能源“独行侠”的风格,通过国际协作及市场机制解决石油供应,应对俄罗斯在能源供应上的垄断。
压力:俄垄断逼中国“绕道”
“现在俄罗斯正竭力组建一个类似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卡特尔机构来控制在独联体内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对中国这样的石油进口国来说,这是个坏消息。有了垄断,在交易时买方要讨价还价就太困难了。”美国传统基金会高级研究员亚里尔·科恩告诉《华盛顿观察》周刊说。也许正因为体会到这一点,有迹象表明,中国已开始实施能源安全的新策略。
“通过多边框架协议,扩大石油来源,中国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更稳定的能源。”美国陆军战争学院战略研究所教授斯蒂芬·布兰克说,新能源策略既可让中国与OPEC讨价还价,也削减了俄罗斯成立卡特尔后的负面影响。
“中国通常的做法是避开市场,直赴油田,通过双边谈判收购外国石油公司的股份,签订长期供油合同,获得石油开采权。这样做可以保证石油供应稳定,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布兰克教授指出。
布兰克说,石油是战略商品,与中国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中国认为靠市场供应石油风险太大。但中国通过这种独特的“反市场”或“单边机制”获取石油的方式也有缺陷,收购外国石油公司的股权价格不菲,而且投资的油井产量并不确定。
策略:以多边框架协议保证能源供应
中国能源新思维的产生主要“归功”于与俄罗斯打交道时遇到的种种挫折。最能说明中俄在能源领域内的复杂关系的,莫过于远东输油管道计划。虽然俄罗斯政府说至斯科沃罗季诺的管道在2008年会修通,但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的变数仍然很多:输油管道所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地质探测还没有完成,气候寒冷,地形复杂;俄罗斯劳动力成本高;俄罗斯原油含硫量高。“因此,俄罗斯向中国提供的石油可能价格贵,数量也满足不了中国的需求。”布兰克说。
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石油公司开始将目光投向中亚和波斯湾等其他地区,建立全球范围的能源供应网,并通过多边框架协议,获得能源供应的双重保险。
困难:俄罗斯垄断中亚能源
“俄罗斯至今还在阻挠中国取得中亚能源开采权的努力,不愿意放弃任何遭俄罗斯垄断的油气和输油管,也不让非国有企业和外国公司独立运作。通过垄断,操控油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布兰克指出。
此外,俄罗斯还强迫利用中亚国家的管道将俄罗斯的石油以高价卖给中国,同时让中亚国家将他们的石油和天然气低价供应俄罗斯国内市场。通过利用国内和国际原油差价,盘剥独联体国家,让中亚国家永久依赖俄罗斯“因为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能源和先进武器。出于战略考虑,中国对俄罗斯的种种阻挠行动忍了下来。相对于中俄战略合作的主旋律,他们之间在能源领域内的摩擦只能是插曲。”布兰克教授说,“但中国不可能一直忍下去。因此,当中俄关系在未来逆转时,中俄和中哈在经济和能源领域内的关系会变得紧张,也许将给美国在中亚制造可乘之机。”
(《华盛顿观察》周刊) 上图:图为中哈原油管道国内段首站已完工的两座5万立方米储油罐。外电认为,中国一改过去能源“独行侠”的风格,积极和中亚国家在能源问题上合作。
新闻资料:中俄石油管的修建
1994年,俄罗斯提出修建中俄石油管道的设想,2003年确定了修建“安大线”,即从俄罗斯的安加尔斯克直通到中国大庆。但不久,日本加入了竞争,俄罗斯于是改变注意,同意修“安纳线”———即从安加尔斯克至俄罗斯在远东的太平洋港口纳霍德卡,再转运到日本。后经一系列中、日、俄三方磋商妥协,最终线路定为“泰纳线”,即从东西伯利亚的泰舍至纳霍德卡,途经距中俄边境仅60公里的斯科沃罗季诺时分流出一支到中国的大庆。泰纳线的设计输送能力最终将达到每年8000万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