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比不知道 一比药价吓一跳 低价药几经转手成为高价药、降价药因利薄逐渐退出医院药房,记者直击药价虚高内幕 本报记者 马国顺刘磊为您报道看病贵,究竟贵在何处?随着记者调查的逐步深入,低价药几经转手成为高价药、国家明令降价的药品由于利薄逐渐退出医院药房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药品价格医院、药店差太多昨日,本报报道了焦健和妻子因煤气中毒,住院3天,花去了6000多元治疗费,这么多钱究竟花在了哪?记者找到了焦健当时治疗的病历和在治疗期间所使用的药品单据,经过仔细比对,发现真正贵的不是检查治疗费,而是药费。在万民平价药店,记者请销售人员依照焦健的药品使用明细单重新计算了价格,结果发现该药店销售的先锋4号等7种药品的售价均大大低于医院的售价。其中舒尔欣(头孢他啶)为第17次药品降价中的药物,但医院和药店在每支药剂上的单价差额竟高达8.5元,而其他药物的差价最少也有25%。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别?省人民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夫告诉记者,国家规定,药物的最高零售价格不得高于出厂价的15%,这一规定在各大医院普遍得到了落实。但由于有的药品降价后利润空间变小,医院就会停止使用这些药,改用其他利润空间大的药品替代,这种变通手法“冲淡”了药品降价带给患者的实惠。医生处方百元“大病”一元搞定患者张岚因腹部不适到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就诊,主治医生对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检查,并下达了血液、B超、大小便和胃镜检查单。经过近一天的检查,大夫告诉张岚,她的胃肠消化系统功能消退,小肠绒毛较为粗壮,胃黏膜部分功能缺失,需进行输液和服药治疗。张女士以为自己患了重病,连忙跑到药房开药,不料计算后才知道整个治疗过程的费用竟高达740多元。无力承担如此高额费用的张女士决定“放弃治疗”,她拿着处方来到了平价药店,但是处方上大夫“龙飞凤舞”的“书法”,让好几个医药公司的营业员都辨认不出。无奈之下,张女士又前往另一家医院重新诊断,大夫告诉她,她没有大病,只是有些消化不良。张女士告诉记者:“大夫说的话都很专业,甚至有些病历连大夫自己都不认识,这病还怎么治?”她称自己的消化不良在服用了酵母片后,很快痊愈,仅仅花费了1.4元。对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省人民医院的李主任,李主任告诉记者“胃肠消化系统功能消退,小肠绒毛较为粗壮”的诊断有些生涩,医院应该提倡医生用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病情告知患者。药品名称
规格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品价格(单位:元) 万民药店药品价格(单位:元)先锋V号
0.5g/支
2.00 1.00~1.50 舒尔欣
1g/支
18.00
9.50 生脉注射液
10ml/支
15.80
1.78 葡萄糖酸钙注射液 10ml1g/支
0.66
0.24 0.9%氯化钠注射液 100ml0.9g/瓶
2.40
1.90 0.9%氯化钠注射液 250ml0.9g/瓶 3.2 1.505%葡萄糖注射液250ml12.5g/瓶3.20
1.50 原因探究 “虚高”内幕深利益链条紧一名销售抗生素类药物的医药代表向记者透露,一个药品想要有知名度就要做宣传,要打通医院的各个关节,同时还要给具有处方权的大夫一定的好处,这样下来生产厂商肯定要把这部分的投资转嫁给患者,药费虚高就有了现实的利益驱动。再加上医院要营利,还会相应提高药价,这样药物卖到患者手里就比出厂价高了3倍不止。按照他的话说;“药价虚高是中间商、医药代表和医院催生出来的。”医药代表与医院、医生间的神秘利益链条终于浮出水面……亲身体验篇看病三大怪现象为了证实采访对象口中多次提到的“看病难”的种种现象,本报记者进行了体验式暗访。3月1日早上,记者在某大型医院里做了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拿到了一份身体健康的书面检查证明。按医生的话说,记者的身体健壮得像“小牛犊”一样。但是,在随后的体检中,记者却遇到了种种怪现象……现象一“口述”确诊在甘肃省人民医院内科,记者再次体检时,一位女大夫仅用听诊器在记者的胸腹部听了四五秒钟后,就开始在《体格检查表》上填写内容,不到1分钟的时间,就嘱咐记者前去做胸透和血液化验。记者:“这么快就完了?”大夫:“嗯。”记者:“你没测试我的视力和听力,这检查表上的视力和听力是怎样确定的?”大夫:“视力是你自己说的啊,听力6米是一般正常范围,你能听到我说话,说明你听力没有问题。”现象二重复检查重复检查也是导致看病难的重要原因。靖远县的陈栋来兰州看病快一个月了,一直奔波在艰难的求医路上,他在兰大一院、二院、省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都进行了检查。病没看好,检查费用却花了近2000元,原因是各大医院的检查结果不能通用。他在记者的陪同下来到了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一进就诊室,他就从破烂的包里掏出了各种各样的检查结果,不料大夫说:“重新检查,你们县小医院的检查结果不可靠。”陈栋忙说:“大夫,我有好几家大医院的检查结果,都说我是缺铁性贫血,不要再查了吧。”这位大夫不耐烦地说:“随便,要是耽误了病情我们可不负责任。”无奈的陈栋只好做了他患病以来的第八次检查。现象三一病多治3月2日,记者以“全身不适兼恶心”为由到医院就诊。永登县中医院的诊断结果是“急性肠胃炎”,兰大第一附属医院诊断结果是“疲劳综合征”,永登县人民医院的则是“萎缩性胃炎”。在永登县人民医院内科,一位老专家替记者把了脉,指压了腹部,怀疑记者得了“萎缩性胃炎”,劝告记者第二天再去做胃镜确诊,并开了3种药“调理”,并面有忧色地说:“你现在年轻要抓紧治疗,不然转为胃癌就麻烦了。”吓得记者一头冷汗。化解“看病难”市民有话说昨日,热心市民纷纷打进本报热线,发表对“看病难”的看法。何先生:建议严厉整顿医药市场、打击号贩子赚患者的“黑心钱”、把医院和药房分开;公示医疗收费标准。陈女士:医院和医院之间应当建立病历互通的渠道,不要让患者再重复检查。刘先生:要解决“看病难”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政府对医疗的投入,压缩医疗的支出。另一方面,患者自己要增加医疗知识,多看一些医书,有些简单的小病自己就可以治了。就兰州市的医疗费用药价过高的情况,本报开通新闻热线8119000讲述你的真实经历,另外还可以通过电子邮箱luodan@vip.sina.com或liulei0508@yahoo.com.cn,给本报记者反映你真实的看病难和看病贵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