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工商人员正在处理消费者投诉。杨新跃摄如同一只只飞来飞去的苍蝇,刚刚过去的2005年,接踵而至的关于商品安全的事件令人挥之不去。
在食品和日用品安全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谓触目惊心。对此,一些企业只是“道歉了事,玩外交辞令”,然后,照卖不误;而另一些企业则是“召回危险物品;接受罚款”直至停止销售。
企业必须恪守经济伦理,做合格的企业公民。否则,不仅会引起公众情绪的巨大波动,更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商业利益。利润诱惑让企业背弃商业信誉
郑州变质光明牛奶返厂加工再销售事件,在社会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回炉过期奶使得“光明”这个奶业品牌正遭遇空前的信任危机。一些食品企业为何前赴后继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去追求刀尖上的利润?答案就在于,这样的利润实在太诱人了!据专家分析,用回奶可节约50%的生产成本。过期奶本应是食品流通的必须损耗的,而现在它却能“变废为宝”,成为暴利的来源,这对企业来说实在是一种致命的诱惑。
无独有偶,去年被浙江省工商局披露的“雀巢”奶粉碘超标问题,经穷追猛打,“雀巢”才极不情愿地答应解决问题。其实,“光明”和“雀巢”危机后的表现,让其在消费者面前失分不少。因为,消费者非但没有看到那种大企业负责任的表现,倒是产生一种百般推卸责任的感觉。这正是“光明”和“雀巢”真正的危机所在。监管无力令消费者无所适从如今,有人提出让百姓学习鉴别问题食品的种种“科技含量”颇高的技巧,希望以此阻击猖獗的问题食品。可问题是,质检责任本不应当交给消费者。消费者不可能人人都是质检专家。难道人人都能够买菜回家再一一拿到实验室进行化验,方才食用吗?
由于食品安全的违规成本过低,导致厂家敢于走险。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若违法情节较重,所受行政罚款也仅仅“二十元以上、三万元以下”。厂家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区区三万元经济处罚,莫非笑谈?
食品问题就是谋财害命的问题,也是事关百姓信任的问题。对于胆敢以身试法,置人民生命于不顾的人,当用倾家荡产的重典伺候之。依靠诚信经营消除信任危机
英国一家媒体称,研究发现,部分牙膏、洗手液、洗面奶等抗菌清洁用品因含有化学物质三氯生可能致癌。消息传到国内,立即引发不小的恐慌,知名牙膏品牌高露洁更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然而,仅仅过了四天,取得上述“发现”的那位学者却又在报纸上澄清,说他没有说过抗菌化学物质三氯生有潜在的健康危险,会必然导致癌症,人们现在根本没有必要担心。然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度,高露洁遭“撤柜”、“退货”的消息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国内消费者的反应过激,责任完全在消费者吗?恐怕不能这么说。一方面,听到“可能致癌”的话,谁人不怕?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为什么会如此?去年,引起轰动的知名食品、日用品危险事件就有10多起。然而,既无人被勒令数年内不准再经营,又鲜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召回者也寥寥无几。商家做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很小,当然继续做下去了。《新华网》的文章指出,不法企业千奇百怪的造假手段,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健全,使公众习惯于怀疑一切,不相信专家,甚至不相信政府。该文还尖锐地提出这样的问题:“是谁把我们变成了惊弓之鸟,一听到‘致癌’、‘有毒’就没头没脑地扑腾惊叫?”遵循经济伦理产生竞争优势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赚钱的机会?这被多数企业领导者认为是其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于是,他们无不关心管理方法、营销方法、企业的战略和策划、企业决策中的判断力等,至于经济伦理学,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甚至有人认为,经济伦理学和企业的利润目标相对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罗世范博士介绍,中国从贫穷中走来,一些人愿意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利润,他们不希望伦理因素阻碍其前进的步伐。“致富光荣”这句话经常被错误地理解为对伦理因素无情的抛弃。
而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品牌消费者关心品牌的真实价值不仅包括企业盈利和亏损,更包括企业的责任———产品产自哪里、如何生产,品牌消费者是否能够引以为豪。因此,要保持利润源源不断,企业必须成为消费者心中的完美品牌,即遵循最基本的经济伦理。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法国际管理学院院长刘宝成教授则认为:“我们坚信,经济伦理可以为那些认真对待它的公司、个人带来显著的相对竞争优势。经济伦理不应只是个学者话题,而是一个企业实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