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网站消息:“终止国统”引发的风暴还未平息,台湾当局近日又一再找碴儿拿“民国纪年”说事,宣称“为了与国际接轨”,要把在岛内一直使用的“民国纪年”改成“西元纪年”(公元纪年)。虽然台湾当局的高官及“台独”媒体一再宣称此事不涉及政治及“统独”意识形态的争论,但岛内主流媒体及泛蓝阵营认为,台湾当局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在他们一再搞“去中国化”、“渐近台独”的大背景下,纪年的变动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架空“四不”承诺的系列“台独”阴谋之一。 台《联合报》称,“终统”风暴刚过,岛内的第二场政治风暴正在酝酿成形。
·台当局评估“民国改西元”的可行性
台湾岛内最近的这波“民国改西元”风暴起源于一次听起来幼稚可笑的质询。据TVBS电视台报道,2月24日,民进党“立委”林岱桦在“立法院”质询“行政院长”苏贞昌,称台湾同时使用“民国及西元纪年”,容易造成混淆,他还与苏贞昌装模作样地进行了一段小学生回答问题似的对话。比如林岱桦问:“所谓的70年代、80年代、90年代,是以西元纪年还是民国纪年?”苏贞昌回答:“西元纪年。”然后苏贞昌就说,他赞同推动全面使用“西元纪年”。
对于这次质询,大多数岛内媒体只是觉得可笑,并没有太当回事儿。当时有民众评论说,这有什么好混淆的,让我们混淆的是为什么一群无能的官员在台上。
岛内有分析人士称,从之后的事态发展来看,这次质询显然是设计好的一个试探动作,台湾当局随后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3月3日,“行政院秘书处”发文给“内政部”,让“内政部”邀集相关单位,评估“民国改西元”的可能性。3月7日,“台独”媒体《台湾日报》说,废去用“中华民国”纪年,已成为“行政院”思考的核心,现正就“法制层面”的可行性进行研究。3月13日,《联合报》的独家报道称,“行政院研考会”初步的建议是“民国改西元,执行没有问题”;“行政院”高层官员还说,“民国改西元”的工程,时机日渐成熟。
这个消息立即引发了电视媒体及网络媒体的跟踪报道狂潮,“民国改西元”事件也迅速成为岛内的政治焦点之一,许多民众质疑台湾当局的做法是继“终止国统”之后的下一步,意欲走向“法理台独”。亲民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李鸿钧表示,民进党先盘算废除“国统会”与“国统纲领”,再打算变更年号,就是“渐进式台独”,而且“西元取代民国纪年”同“与国际接轨”无关,民众才不在乎钞票上印的是“民国”还是“西元”年号,只在乎荷包能不能多几张钞票。还有几位“立委”明确将“民国改公元”定义为“去中华民国的前奏曲”。13日上午,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表示,台湾当局这种做法是“庸人自扰”。
·什么是“民国纪年”
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和地区采用公元纪年(也即台湾称的西元纪年),台湾地区仍使用“民国”和公元共用的纪年方法。“民国纪年”源自中国传统。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接受大臣的建议,使用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建元”,该年即为“建元元年”,从此开启了以皇帝年号纪年的传统。在中国古代,皇帝年号被附加上了强烈的政治含义,比如唐朝的武则天建国号为“大周”,南宋的朱熹从正统观念出发,不承认武周政权存在的短暂事实,继续沿用只当一年皇帝就被武则天废黜的唐中宗(李显)的年号“嗣圣”。而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的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后,得知桂王在广东肇庆登基,改年号为“永历”,郑成功从此奉“永历”为正统。在明清两代,绝大多数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更换年号一般意味着政权的大变动。
“民国纪年”与古代以皇帝的年号纪年有些类似,它是从“中华民国”建立开始纪年,公元1912年是“中华民国”成立的第一年,即“中华民国”元年,1913年即“民国二年”,依此类推,与公元纪年相差1911年。蒋介石败退到台湾之后,仍然坚持使用“民国纪年”,今年是“民国95年”。
台湾当局对纪年方式有一定的规范。早在1987年台“教育部”就通函各机关学校,要求正确使用“国号与年号”,除涉外谈话或文件必须使用或夹注公元纪年外,一律使用“中华民国纪年”。此外,台“公文程序条例”、“中央机关标准法”也都对“民国纪年”有规定。
整体而言“民国纪年”牵涉面甚广,特别是与岛内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岛内历法、学校教材、驾驶执照、毕业证书、结婚证书等。
近些年,公元纪年在岛内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有媒体报道说,公元纪年早就渗入生活,早晨起来,电子闹钟显示的是公元纪年;到超市买早餐,保存期限是公元纪年;闲的时候玩电脑,显示的还是公元纪年;逛百货公司,刷信用卡,有效年月一样是公元纪年。岛内民众早已习惯在两种纪年方式的环境下生活,熟悉两者之间的换算,一般不会搞混。在《东森新闻报》的一篇文章中,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他的两个分别读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侄女回老家看奶奶,聊天之际谈起了“民国”与公元之间的互换,这两个小孩对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都十分熟练。作者质疑说,连小学生都能如此,大人们对公元与“民国”怎么会混淆不清呢?
·改纪年影响民众心理认同
对台湾而言,“民国纪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纪录年份的手段,而是一个象征,被赋予了一定的政治含义。亲民党“立委”张显耀指出,“民国纪年”是历史文化的象征,“民国”改公元,是要与历史切断联系。
岛内政治分析人士告诉本报记者,当所有台湾民众生活中到处都有着“民国纪年”,身上的身份证、用的新台币、每一个铜板、所有的日历上都是“民国纪年”的时候,台湾民众至少知道自己与95年前推翻满清、所创建的中华民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历史的传承就是靠着这种“民国纪元”,潜移默化地不断沉积在每个人的心中。从李登辉开始到陈水扁已经20多年了,他们虽然不断向民众灌输“台独”思想,甚至篡改历史、借着所谓的“本土教育”来淡化台湾民众对中国的情感,但大部分台湾民众仍能通过“民国纪年”之类的标志了解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了解到台湾与中国在历史上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台湾民众认同“台独”理念的一直不超过20%。
民进党当然也清楚这种情况,他们知道不可能一刀斩断台湾与中国在历史、文化、血缘上的关系,所以多年来都是以渐进方式来推动“台独”。岛内有分析指出,“民国纪年”是民众最常接触到的与“中华民国”有关的字眼,台湾当局一旦消灭掉它,“中华民国”字眼将在普通民众生活中迅速淡化,从而直接影响民众对“中华民国”的心理认同,有助于台湾当局推动“去中国化”图谋,深化民众对台湾本土的认同。
·改换纪年困难重重
要废掉“民国纪年”的背景是“终统”风暴还没平息,“台独”分子玩弄的“正名”小动作不断。3月10日,有几个民进党“立委”盯上台军的“军歌”,称军中指定歌曲中有“不赶走日本不还乡”、“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等内容,要求“国防部”立即对军歌进行“正音”,将这些保有“中国化意识形态”的歌曲全部删除。难怪台湾当局口口声声说改换纪年没有政治上的考虑,大多数媒体就是不信。
岛内有媒体认为,台湾当局想要修改纪年不是“一纸命令”的事,而是涉及了“法律的修改”,必须要“立法院”的配合,而因嘉义市“立委”补选多了一个席位的国亲两党,在“立法院”有足够的实力让陈水扁的图谋变成泡影。
此外,岛内民意也会形成强大的压力。目前,大多数民众都认为把“民国改公元”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太麻烦、太浪费。13日的电视新闻对“改用公元”纪年的消息报道,就围绕着“钞票要改、身份证要改、所有个人文件全要改、要改至少要花费数十亿元新台币以上”的问题。有两家电视台还立即访问正在户政事务所换领身份证的民众,几乎所有民众都骂这是“劳民伤财的无聊措施”,是“不干正事,尽是浪费钱财做一些狗皮倒灶的事”。(来源: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