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林楚方、覃爱玲/北京报道
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十多年前的浦东开发不一样
比起三年前,戴相龙显得从容了许多,他的微笑始终挂在脸上。
有人说,戴相龙就是天津的名片。三年前,当戴从央行行长转任天津市长时,天津工业基础虽然雄厚,但技术改造资金却捉襟见肘,很难和发达省市竞争;城市改造力度虽然很大,但是历史积淀深重。 有人开玩笑说,到了天津,好像是到了北京的郊区。
最让外界奇怪的是,北京边上的这个直辖市似乎始终默默无闻,甚至有人认为它被遮蔽在北京的影子里。更有包括天津人在内的人士认为,天津相对保守。但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却始终居于国内综合指标第一。这个古老的城市所蕴涵的性格耐人寻味。
2003年1月24日,天津市所有的人大代表把选票全都投给了戴相龙。戴相龙就任天津市长,媒体用“全票当选”来形容。戴相龙得到了天津人真诚的接纳。在一次晚会上,新市长接见演员,在场的人竟然为他鼓掌将近10分钟。天津人希望他能为天津融资,希望具有开明美誉的戴相龙能够让这个城市振奋起来。
三年来,戴相龙相当低调,很少接受媒体专访。3月7日上午,利用会议间隙,戴相龙在人大会议天津代表团驻地接受了《瞭望东方周刊》的专访。
这三年在天津做了什么
《瞭望东方周刊》:你来天津已经三年多了。这三年,你从央行行长到直辖市市长,角色转换完成得如何?最近有几位中央部委官员到地方任职,有什么经验可以值得别人借鉴?
戴相龙:(笑)可以这么说,我已完成了从央行行长到直辖市长的职能和角色的转换。没有什么经验,我只能说我在天津的工作,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和天津市委提出来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依据法律和法规,认真履行市政府的职责。
《瞭望东方周刊》:外界称你是金融市长,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你的工作背景对你在天津的工作有一定的帮助?
戴相龙:我以前主要从事金融工作,转任天津市长后,我确实是在把我的金融知识和经验用于市政府工作,在依法融资和金融改革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近几年天津市贷款有较多增加,是因为天津进入更快发展轨道,金融企业商机大大增加。
《瞭望东方周刊》:有天津的朋友说,戴市长来天津后,整个海河两岸都成了一个大工地。实际上,不仅海河沿岸,有种说法是整个天津都快成为一个大工地了,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工程建设?
戴相龙:天津是老工业基地,以前经济发展虽然很快,但是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建设上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推进天津长远发展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就必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就必须把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近几年,天津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20%,低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
这三年,我们首先抓了规划问题。规划就是投资环境;第二,抓了改善天津和北京的交通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你到天津去投资,不方便怎么行?现在,交通问题虽然没有完全解决,但是已经做了规划,甚至有的地方已经开工了,而且已经产生了效应。第三,就是加强港口建设。天津必须是以港兴市。
第四,就是抓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经过三年努力,市中心建设快速路120公里。经过多年奋斗,天津已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环保模范城市。
“游说”周边省市
《瞭望东方周刊》:你提到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中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天津不是上海,天津有什么优势?
戴相龙:在历史上,天津是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现在,天津在环渤海区域仍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天津滨海新区有货物吞吐量名列世界第九位的港口,有办得较好的经济开发区和北方最大保税区,有1200多平方公里的盐碱地,有工业科技优势,背靠两个直辖市,有很大的腹地。坐飞机从天津起飞到韩国首都只有一个小时,到日本也只有两个多小时。另外,世界500强中的100多家已经在天津落户,滨海新区目前的工业产值是4000多个亿,其中43%是高新技术。这些优势集中在一个港口城市是没有的,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瞭望东方周刊》:从某种意义上说,你这两年的主要工作就是“游说”。你的“游说”,周围省市理解吗?
戴相龙:谈不上“游说”。编制滨海新区发展规划,要跳出天津,要听取周边省市意见。我带天津市政府代表团到北京,向刘淇书记、王岐山市长介绍了滨海新区。我也到了河北省,
向白克明书记、季允石省长介绍滨海新区。我也去了山西省,我还准备去山东和辽宁。
《瞭望东方周刊》:通常说,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产业分工,而环渤海地区城市之间似乎是谁也不买谁的账,以前是不是如此?
戴相龙:也不能这么说。这次兄弟省市的人代会上,推动滨海新区建设已经是共识了。我不知你是否注意到王岐山市长的工作报告。他说,按照国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开发的整体部署,发挥首都科技创新和研发中心集聚优势,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机遇,建立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快京津城际铁路及第二高速通道建设,加强电子信息、汽车、旅游、物流等产业合作。另外,你看季允石省长的报告里也有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机会来加强合作的内容,内蒙古、辽宁、山东的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提到了共同推进环渤海地区发展。所以,加强区域合作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省市领导的共识,正在迅速推进中。
《瞭望东方周刊》:其实,专家谈京津合作和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已有多年了,是不是因为在发展上有矛盾,结果就是没有做得太好?
戴相龙:区域经济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要有一个过程。也不能说是矛盾。北边的辽宁,南面的山东,都有各自的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有什么竞争呢?另外,你看北京,它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它的服务业很发达,这是其他城市不能比的。京津两市分工合作是主要的。我想不应该有负面的竞争。
没有赶超浦东的计划
《瞭望东方周刊》:有人习惯拿滨海新区和浦东相比,浦东现在是中国经济的龙头,这样类比适合吗?
戴相龙:讲到浦东开发,我也很高兴。1990年到1993年,我在上海工作。我当时是总部设在上海的交通银行行长。浦东的开发开放,我也有了解,从金融角度,我也做了一些工作。所以,看到浦东现在发展这么好,我从心底里是非常高兴的。
《瞭望东方周刊》:但你现在是天津市长。
戴相龙:是的。浦东作为国家级经济新区已经十多年了,而我们才开始。应该讲,从经济总量、从管理上看,我们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现在讲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十多年前的浦东开发又不一样,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GDP已经1600多亿了,十年每年增长21%。
我们要按科学发展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从滨海新区实际出发,来确定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心里想着要超过它?
戴相龙:国家布局是: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经济新区,表明国家更大开放。我的想法一直是:学习浦东,改进服务,有所创新。有人说,多少年超过浦东,但是我没有这个想法,有所作为是应该的。我只能说我们没有追赶计划,但是有学习的计划、有创新的计划。
《瞭望东方周刊》:等我们遇到韩正同志,我们就告诉他。
戴相龙: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