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讯
(见习记者杨早)“拖儿带女苦一生,儿女抚大我带孙……”南岸区88岁的杨达清老人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喜欢读书看报的她却在退休后的30多年里写下数千字的诗歌,记录自己酸甜人生中的点点滴滴。
老太作诗句句压韵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岸区海棠晓月杨婆婆家中。虽然已88岁高龄,但她精神饱满。见到记者,她迫不及待地念起自己的诗来:“忆昔结发四一年,七月初八晴朗天,无锅无灶无筷碗,借人房屋遮风寒……”杨婆婆念起记录自己人生的诗如吐连珠,字字清晰,句句压韵。
据其儿子杨先生介绍,原籍四川的母亲只上过小学和妇女识字班,17岁时来到重庆某纺纱厂工作。因为平时喜欢读书看报和写作,她后来转到重棉三厂搞宣传工作一直到1973年退休。“她写诗主要是源于回忆自己的人生,也是我们家庭的坎坷。”杨先生说。
夫离女散独力支撑
在杨婆婆的诗中,还有不少描写前夫的词句。“屋漏又逢连夜雨,不幸失业家中闲。腰无半文衣无换,生活全靠我承担。”在丈夫失业情况下,杨婆婆一个人撑起了家。“参加工作思想变,一反常态外求欢。”但当丈夫又获得工作后,却不顾家在外风流,让杨婆婆伤透了心。
“身怀小女八月半,家中一切他不管。寻花问柳外偷欢,离婚儿女各一边。”1953年,杨婆婆有着8个月身孕,丈夫却狠心提出离婚并另组家庭。女儿出世后,又被丈夫带走抚养,“新欢待女更可怜,女儿受虐心插剑。”
后来,杨婆婆通过诉讼讨回了女儿的抚养权:“官司打了两三年,法院判女回身边。”从此她一人艰苦地养儿女、父母5口人,“眼前就是灾荒年,几次昏倒在车间。”但从不服输的她咬着牙挺了过来,“海深苦难无处叹,闭目难忘一生艰”。
活到老,写到老
当杨婆婆一口气念完这首退休后作的300多字的《一生苦难》时,脸上的愁容逐渐舒展开来。
“骄阳似火遍地烟,田枯苗干人难眠……人工降雨古稀罕,战胜旱情人胜天。”1992年,人工降雨缓解干旱等生活中的点滴被杨婆婆用自己的语言记录成厚厚两本,可惜去年搬家时不幸遗失。
读书看报和接受新鲜事物是杨婆婆最大的爱好,“科教片是我最喜欢看的节目”。虽然现在年事已高,但她还想用自己的方式写下去,继续写自己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