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乡土解密本报记者前往古漳州府所在地云霄火田镇西林村“怀古”
云霄素有“开漳圣地”的美誉。岁月蹉跎,开漳元勋陈政、陈元光在历史上虽有“唐史无人修列传”的遗憾,然而“漳江有庙祀将军”,开漳先贤在这片热土上留下的足迹,早已成为后人的历史烙印。今年恰逢开漳1320周年,在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时日,我们踏上寻访开漳史迹的行程。具有“仿唐风格”的将军山公园。
“开漳始祖”:历尽艰辛平“蛮獠”
位于云霄县城西郊,有一座巍峨壮丽的将军山。此山因埋葬“开漳始祖”陈政暨夫人司空氏而名闻遐迩,陵墓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内存有享堂、翁仲、石兽、望柱、神道碑等仪制设置,规模宏大,气象威严。
据史料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签乞镇师以靖边方。于是,朝廷任命岭南行军总管归德将军陈政率府兵入闽平乱。时值十三岁的儿子陈元光随行,入闽将校计123员、士卒计3600多名。部队从河南光州固始县出发,沿大运河南下,经江浙,从蒲城进入闽境,再顺闽江而下,过闽清沿东南海疆直抵闽粤交界时,与群蛮发生激烈战斗。最终因寡不敌众,退军驻守九龙山,并急奏朝廷增援兵。朝廷派遣陈政的二兄陈敏和右郎将陈敷率大军援助。陈敏、陈敷不幸于途中病死。其母魏氏随军长征,虽年近古稀,但坚持提兵到达绥安与陈政会师,一鼓作气打退“蛮獠”,开始进军绥安故地云霄镇,在云霄将军山下建立军营屯兵。陈政在云霄继续平暴乱,擒“蛮凶”,并对少数民族采取绥靖政策,为大唐安定边疆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677年,陈政积劳成疾病死于云霄军营,享年61岁。后人遵照其遗愿将其遗体葬于将军山南麓,并尊称其为“开漳始祖”。
“开漳圣王”:创建郡治身“殉国”
从云霄县城出发,乘船逆漳江而上,便到古漳州府所在地——火田镇西林村。船靠岸后,我们首先来到“云霄宫庙唯此最古”的五通庙。据当地传说,此庙原只奉祀五显帝,后因陈元光入闽带来汉将周亚夫香火,置于庙中,后人雕像祀之。
我们游览古漳州遗址时发现,虽经1300多年的历史沧桑,往日的辉煌早已风光不在,但古城堡的宏大规模和完备设施仍然清晰可辨。至今还沿用“尚书巷”“中营巷”、“许厝楼”、“五街厝”、“盐管”等古地名;保存着“郡衙”、“笼仔”、“后花园”、“点将台”、“水门”等遗址和残址。据考证,守城将士站在“水门”上,可远望隔江炮台山和园子岭烽火台。开漳史研究员老方说,古漳州郡治是陈政、陈元光父子为历史作出重大贡献的有力见证物之一。
陈政病逝后,年方二十一的儿子陈元光奉命继承父志,为安定闽粤边陲进行了更为艰苦卓绝的斗争。陈元光幼年聪慧好学,文武兼精,十三岁就领乡荐第一。公元681年,陈元光先后两次率兵入粤平乱,均胜利凯旋回云霄戍地;同时,率领部将开屯建堡,安顿流亡,促进边疆更快稳定。为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陈元光奏报朝廷,请示于泉、潮之间增建一州,很快获得则天皇帝的诏准。公元686年,郡治建于云霄西林村,因地处漳江之北,故名“漳州府”。陈元光被任命为首任漳州刺史。
治漳之初,陈元光引进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兴办府学,通商惠工,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他的惠泽慈恩感召下,漳州各族人民都与官军融洽团结,民风转淳,互济互惠,不断发展,出现“杂卉三冬绿,嘉禾两度新”的和美景象。
可是,漳州郡治创立过程中,却常遭到“蛮獠”余凶的侵扰。公元711年,“蛮獠”余凶复起兵于潮州,潜抵火田岳山,陈元光率领轻骑讨伐,因援兵接应不及,壮烈“殉国”,终年55岁。为此,“漳州百姓哀悼,相与制服哭之,权葬绥安之大峙原(今火田镇葛布山)”。陈元光遇难后,当地民众建威惠庙、华庙等以祀之,香火鼎盛,千秋不替。南宋皇帝追封为“开漳州主圣王”,后人尊为“开漳圣王”。相传陈元光用过的磨剑石。 (树金 鹏志 摄)
开漳后裔:遍海宇认祖归宗
寻访开漳史迹过程中,有关人士告诉我们,近几年来台胞和海外侨胞频繁来到云霄、漳州寻根谒祖,进行文化交流。台胞访问团经常沿先后作为漳州郡治的云霄、漳浦、芗城三地的开漳宫庙、史迹开展谒祖朝圣等民俗活动。
当年,陈政、陈元光父子所率领的将士达64姓,包括随军家眷共计87姓,是支庞大的移民群体。他们在闽南地区落地生根后,部分后裔去了台湾及海外其他地区。目前,供奉“开漳圣王”的庙宇在台湾达300多座,参加“台湾地区开漳圣王庙联谊会”的达80座,信众近500万人。开漳发祥地的“云霄威惠庙”成为海峡两岸崇奉“开漳圣王”的祖根。文/通讯员黄树金本报记者 林育农(来源:厦门日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