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大爷,您今天中午吃什么?”昨天中午11点半刚过,东交民巷13号院里的小食堂里就热闹起来了,许多院里的大爷大妈赶来,相互寒暄着。
记者了解到,今年1月份,小区家委会为老人办起的小食堂受到了居民的欢迎。
一层四居室改成小食堂
记者看到,小食堂是名副其实的“小”,由一层的四居室改成,没有改变任何格局。客厅里放着一个双层餐车,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几个不锈钢盆,里面盛着当天刚出锅的饭菜,居民们可以任意挑选。而厨房里的“大师傅”就是家委会找来的下岗女工。
两间屋子里码着桌椅,居民们可以在这里用餐,也可以带走。
吃什么商量着来
小食堂里的饭菜每天不重样,从3块钱一盘的爆炒圆白菜到10块钱一盘的油焖大虾,每天至少4样热菜,还有1个凉菜和2种主食。
“每次打饭的时候,厨师都会问我们想吃什么,只要说了,下周准能吃上。”袁奶奶基本每天都来这里吃饭,她告诉记者,这就像在家里一样,想吃什么有什么,还有老邻居聊天,特别舒坦。
记者看到,传达室门口就放着一周的“小餐厅菜谱”,每个菜下边还画着对勾,并留有居民的签名。“放这个菜单,不仅让居民提前知道菜谱,更重要的是,我们一看哪个菜下边的对勾多,就要在当天多准备一些,以防不够吃。”厨师王阿姨说。
口味针对老人做
记者在小食堂看到,当日的菜除了有虾有肉外,还有清炒圆白菜和拌萝卜皮。
“来这吃饭的大多是老年人,所以做出的菜都是针对老年人的口味的。”王阿姨告诉记者,菜都不放辣椒,糖和盐也放得很少,另外菜都会做得比较软,连窝头也会蒸发面的。
“这儿的饭菜干净,价格又便宜。”常客杨大爷说,儿女没时间,平时就我一个人,都来这里吃。如果老人们不方便出门,小食堂还会把饭菜送到老人家里。
家委会
虽不赚钱但很高兴
小食堂的成立是小区家委会魏主任的提议。她告诉记者,东交民巷13号院和附近的30号院都是外交部的宿舍,在这里居住着许多外交部的退休老干部,其中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平时儿女都不在身边,吃饭特别成问题。
现在,每天固定来这吃饭的有十几人,加上流动的,一般来吃饭的有20人左右。“虽然食堂并不赚什么钱,但看到越来越多的老人都喜欢,还给他们提供了交流的地方,我们很高兴。”魏主任说,现在,小食堂只在周一到周五中午开放,今后,他们将慢慢把它发展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