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这个郑和七下西洋的舟师驻泊基地和开洋起点,城市扩张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产生了强烈的冲突——
在三宝太监郑和的航海史上,长乐是一段无法抹去的历史。
据史书记载,郑和七下西洋,2万余人的庞大船队无论起于南京宝船厂还是始自太仓刘家港,都要先到长乐太平港驻泊,等候季风来临而扬帆远航,短则二月,长则一年。
这段历史成就了长乐当时“十洋成市”的繁荣,也留给了后人一笔无可替代的丰厚文化遗产。
事实也是如此。
来到如今的长乐,“郑和”无所不在:郑和公园、郑和路、郑和桥、郑和小区、郑和行旅园、郑和大酒店、郑和文印社……
而随着2005年7月11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长乐的隆重召开,长乐也声名远播。
“郑和”,理所当然成了长乐的一个“金字招牌”。
但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民盟福建省委常委张性雄却告诉记者,除了“郑和”的招牌,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差不多已消失殆尽。而且,就在目前的房地产开发中,一些亟待拯救的文化遗产也遭到破坏。
“也许不久的将来,在长乐这座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里将很难再找到郑和的遗迹和历史的积淀了,除了那些人造景观。”
一口古井的命运 杨公井今安在?
2006年3月14日,严寒之中难得的好天气。
张国英等三位长乐郑和研究会的老同志匆匆赶往长乐市解放路二期改造工程现场,他们想去看看那口“杨公井”还在不在。
杨公井建于北宋
据说,此井在当地名声显赫,杨井巷、杨井村等均因之而得名。而资料记载,杨公井建于北宋年间,面积巨大,仅井筒就有3.5×3.5米见方,井体上铺有4条井盖石,并凿有4个取水口,郑和船队曾在此与当地居民共用一井水。明朝年间,当地人士在井边刻立了“古杨公井”井碑。
“这口井不仅是罕见地大,而且井水清澈甘甜,是历代附近村民生活生产用水的好水源,在二期改造工程之前仍在使用之中。”张国英告诉记者。
鉴于此井悠远的历史,长乐市有关部门于2004年5月作出对杨公井“予以隔墙保护”的决定。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二期改造工程期间,“杨公井”一条井盖石遭到了破坏。到2004年年底,整个“杨公井”被埋在了建筑瓦砾之中。而在2005年春天,井上开始堆满垃圾。
竟建议搬到博物馆
郑和研究会的老同志们担心,“杨公井”的存在对改造工程是个障碍,有可能会被拆除。而有关文件也显示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长乐市城区二期改造片区方案设计说明》显示,“杨公井及石碑原则上保留,但保护方法可由设计人员灵活确定。”而负责此项设计任务的福建某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提出的方案是,“古井及其石碑因保护不当,已遭破坏,且据当地居民反映,它的存在已影响到周围环境卫生,故我们建议将其置于博物馆中保护。这样既可使古井及其石碑会被妥善地保护起来,也不会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时不时上工地去看一下,确保杨公井不会早遭破坏。”张国英告诉本报记者。
但在现场,张国英等老人还是吓了一跳。
杨公井所在位置被一些木条围着,上面堆满了废钢筋、水泥袋等建筑垃圾,古井和井碑已不见踪影。
在好心的农民工的帮助下,层层垃圾被扒开后,井碑终于露了出来。据那些农民工称,由于工程建设,地基被抬高了,杨公井已低于路面1米左右,所以很难发现。
一片消逝的古迹 十洋街被拆除
杨公井的未来不得而知,但在解放路二期改造工程中,两处郑和遗迹已经消失。“在2002年杨澜带领‘郑和下西洋’摄制组到长乐时,它们都还在。”当地一位宣传部干部告诉记者。
据介绍,这两处遗迹分别叫“辕门地基遗址”和“射圃”。其中,“辕门地基遗址”是郑和船队“驻军十洋街”时所建;而“射圃”则建于1402年,是郑和部队练习射箭的地方。
不过,该人士并不知晓两处遗迹是何时被拆除的,在他的印象中“辕门地基遗址”并不在改造工程红线内。
专家建议未受重视
对此,出生于长乐城关的民盟福建省委常委张性雄“表示痛心”。他告诉记者,解放路二期改造工程之前他就提交了《长乐市的旧城改造且慢对古建筑下手》及《依法保护郑和下西洋史迹及人文资源》的提案,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但最终还是被拆了,就像之前的十洋街一样。”
据称,十洋街始于公元760年,由县衙在洋面上填土建房并逐步营建“五第”及“十八里”等建筑。郑和七次下西洋期间,2万余名官兵驻扎在十洋街补充水手,并修造船只和集结物资。
在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代之后,十洋街一直是城区的一条繁华街道和交通要道,同时也是长乐县城的商业、文化集聚地。
“但即便是这样,十洋街还是在2000年年初被整体拆除了,包括‘五第十八里’中保存还相当完好的岳伯第、主山里、利边里等建筑。”
诸多明前建筑在消失
古迹的拆除并不仅仅局限于此。2003年解放路第一期改造开始,宋朝宰相陈自强府第“天官第”被拆。而在2004年开始的二期改造工程中,“地官第”“土库里”“陈采里”等明前建筑也消逝了。
一位不方便透露姓名的当地官员向记者证实,“土库里”门前的下马石、院子里的石雕等都是典型的明朝建筑,保存比较完整。“当时,长乐市的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层层批示,福州市城市房屋拆迁办公室也对此表了态,要求相关单位妥善保护改造区域内的古建筑,并建议停止动迁工作。”
随后,有关古建筑的动迁暂停。
但在不久后,“土库里”等还是被推倒了。
一座古城的遗憾 三峰塔将成“盆景”
在张性雄、张国英等人的眼里,经过十洋街及解放路的改造,长乐古城所遗下的痕迹越来越少了。
古城已去2/3
长乐市一位人大代表告诉记者,在1988年以前,长乐城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由十洋街、解放路及和平街组成。“在这个城区里,遍布了长乐几乎所有的历史建筑、古遗迹遗址及相关的环境风貌,是长乐城市发展重要的历史文化节点和独特标志,构成了长乐古城的多元文化和鲜明特色,其足令长乐傲立于全国2000多座县城。”
但古城已去三分之二,遗留下的和平街城区也将在不久后动工。相关资料显示,和平街改造工程东起六平山山脚,西至胜利路(即十洋街)旧城改造边线,南至师范门口、建设路北侧,北至下橹桥。
标志建筑将成“盆景”
“到2007年,解放路将出现一大群高层建筑,和平街也成一块平地。长乐将从历史文化名城变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城镇。”该人大代表称。而让他更难过的是,位于南山之颠的三峰塔——郑和当年遥望港口指挥官兵的场所、如今长乐的标志性建筑,将被淹没在高楼中,“成为楼盘的一个盆景。”
据资料显示,三峰塔高27.4米?熏位于海拔36.4米的南山主峰,塔的最高处海拔为63.8米。而记者在该楼盘的办公室则看到,18层的高楼高度为70米,超过塔顶的高度。
祖居位于解放路的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助理调研员陈和栋对此也深有感触。
他告诉记者,在解放路改造之前,长乐市政府曾明确要求“改造后的建筑应与塔山(即南山)景观相协调,楼房不会遮掩南山塔”,而当时公布的方案也确实如此,“但不知道怎么一下子都长得这么高了。而且长高的不是个别的塔状楼,而是许多高层建筑。这塔还能叫标志性建筑吗?”
但陈和栋很无奈,因为这些都已是既成事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