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莉
时下,文学创作可谓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可是,深刻变化的农村现实,却缺少作家的关注,当代农村题材的作品,没有多大的反响。所以,在最近举行的中国作协全委会上,许多作家呼吁,深入农村现实,反映农村生活。
老一辈作家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被誉为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他们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农民喜闻乐见,也因为鲜明的个性化写作,成为农村题材作品的经典。“山药蛋派”、“荷花淀派”成了特定地域农村题材作品的代名词。这些作家长期深入农村生活,对农村和农民都十分熟悉。他们描写的是当时农村生活的现实,他们笔下的鲜活生动的人物和事件,反映了当时农村的各个层面。
这些作家们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对农民有深厚的感情。对笔下人物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了然于胸,才能创作出为广大农民所喜爱的优秀作品,他们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才能为人们喜闻乐道。
现在的大多数作家是生活在城市的,他们对生活的种种感知更多的是源于城市。作家的城市视野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对现实的农村生活和农民都知之较少。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人一样,随着城市越来越丰富的经济、文化生活,除了在农贸市场和超市里源自农村的琳琅满目的农副产品,在越来越亮丽的城市风景中我们看到了城市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的身影;在春节的新闻里,听到在火车、汽车站里拥挤的农民工返乡的大潮;随着城市的扩大,城里的人们搬进了郊区的新建住宅小区,我们听到了农村城市化的脚步声……
中国的农民在20多年来经历了什么?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怎样以前所未有的适应能力努力追随着这变化的时代,创新自己的生活?在9亿人口的农村,政治、经济、思想、伦理道德诸方面都有哪些革故鼎新?农村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又似乎很隔膜、很遥远。对于许多作家也是这样。现在的作家中,哪里还能找到像当年赵树理、柳青那样,长期蹲在村庄里,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他们鱼水交融?
文章当写时代。中国农村是中国改革开放巨大变革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农村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更能体现变革时代的生活本质。作家深入农村生活,关注、了解和反映中国农村的深刻变革,体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广大的农村为作家认知现实社会生活、把握生活本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也为文学反映时代提供了广阔、生动的题材条件。
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生活呼唤作家深入农村,关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生活,关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注国计民生;走出书房,拓宽视野,汲取现实生活给予的丰沛的精神馈赠,创作出反映现实农村生活的力作,是作家为我们的时代做出的历史回应。
《人民日报》 (2006年03月17日 第十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