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山区城西酒厂路口,一个铁皮焊成的售货亭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亭子上那个由红心、白鸽和双手组成的志愿者标志,让这个简陋的铁皮亭子变成了传递真情和爱心的“驿站”。帮乞丐完成“四个愿望”,让贫困家庭捧上饭碗,一个个爱心故事从这个“驿站”中传出……
王芹,全市首个志愿者爱心亭的设立者。 2004年,她偶尔得知一个叫李晓健的残疾青年在时代广场伏地乞讨,却有四个令人心酸的愿望。尽管他们素不相识、尽管王芹经济拮据,但王芹还是帮他实现了愿望,这个志愿者爱心亭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
“我有四个愿望,一是想回家看一眼爸爸,二是给轮椅换个新轴,三是能拥有一个放物品的铁箱子和一个小货架,四是能换下穿了三年多的旧衣服,洗个澡,理理发。”两年前,匍匐在时代广场乞讨的残疾青年李晓健,说出了对他来说微薄而又奢侈的“四个愿望”。令人心酸的愿望触动了王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2004年2月3日,王芹毅然将非亲非故的李晓健从芝罘区接到了福山区,为他洗衣服、理头发。两天后,王芹和丈夫又开车带着李晓健回到了离开四年的平度老家,接着为李晓健的轮椅换了新轴。
四个愿望已经实现了三个!王芹心里明白,李晓健的第三个愿望其实不是想单单要一个铁箱子和货架,他要的是自食其力。可捉襟见肘的家底儿让王芹一筹莫展,怎么办?!王芹不忍心看到李晓健失望的眼神,不忍心他敏感的心灵再受到伤害。经过两天的东拼西凑,王芹终于筹到3000元钱,为李晓健焊了一个售货亭,命名为“志愿者爱心亭”,还帮他安装了公用电话,上了日用小百货、报纸杂志让他卖,昔日的乞讨者终于自食其力了。
“一个人做点好事不容易!我当初这么做确实也招来亲戚、邻居的非议,说我出风头、假慈悲。我想的没有那么复杂,因为自己从小过惯了苦日子,最艰苦的时候也希望别人能帮一把,将心比心,所以每当我看到那些比我更困难的人,就想力所能及地帮一把。”王芹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不过她朴实无华的言语更能流露出一个热心人纯真的心灵。
王芹婚后不久,夫妻俩就双双下岗。王芹卖过菜、卖过布、摆过地摊,风里来、雨里去,一天只能挣10块钱,生活经常入不敷出。后来,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的生活有了转机,王芹也开了个汽车维修厂。十多年的生活磨砺,让王芹经历了艰辛,也懂得了生活。
自食其力的李晓健在王芹的帮助下恢复了自信,开始走向更为宽阔的天地寻求梦想,可是志愿者爱心亭却没有因此而荒废,复员军人刘万科又成了爱心亭的主人。
“我腰椎间盘突出特别严重,根本干不了重体力活,孩她妈长年卧病在床,女儿正在上大学,家中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也幸亏了王芹女士能给我提供这个机会,我们一家人也不知道怎么报答她,等我们有能力的时候,我们也去帮别人。”刘万科恳切地对记者说。
帮乞丐完成“四个愿望”,让贫困家庭捧上饭碗,志愿者爱心亭正在变成传递真情的驿站。
记者 刘新国 通讯员 周泉晓 摄影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