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当环境的公众参与更多变成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声音,而不仅仅是政府倡导时,我相信我们的指数水平就有可能跃升新高。
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环保的公众参与办法,这个文件既是一个法规,也像是一个倡导性文件。 这个倡导更大程度是表示政策部门要求更多的单位在涉环境事项中尊重与听取公众的意见,也表示了权威机构对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鼓励态度。与此同时,在国家环保总局指导下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编制发布、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全程技术管理的《民生指数:中国公众环保指数报告》则清晰地显示,中国公众在对环境问题给予更高关注度的同时,很显著地缺乏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深度、缺乏对具体环境事件的关注和介入环境行动的意愿和能力。换句话说,这个信息显示出,目前中国公众的环境文化中,清谈与抱怨文化显著强于探索与志愿行动文化。
环保文化可以是政策化的文化,那么它就较可能流为官员的会议、口号与媒体头条的会议新闻;环保文化也可以是公众文化,那么它必须有让公众产生因新鲜而求知、因受益而参与、因有权利感而发言的动力,那样环境文化就可蔚然而为一种风气。
从知识角度而言,国人今天仍然更多把污染看做环境问题的最核心问题,对工业污染与汽车废气的关注基本上理解为环保认知的核心,但很明显大家对生态环境、新技术的生态影响、工程项目的环境意义、农业污染与生活污染这些方面的信息和知识知之甚少,也不够关心;从发言权的角度而言,更多人把环保问题看成是专业技术问题和政策选择问题,而很少意识到公众压力可以改变环保投入、环保问题解决的议程优先性及环境技术项目的选择方向;从参与角度而言,今天人们对环保志愿行动仍然没有达到对扶贫支教志愿行动那样的高度,人们对自我的环保贡献机制及组织参与模式仍然缺乏了解,也缺乏兴趣。
在这里,就涉及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议题,从公共文化的角度,我们需要在组织干预机制上,为公众参与环境事务提供更多的接口与服务平台;从组织文化的角度而言,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可让员工介入更多的环保公益行动,提升大家的环保责任感;从个人文化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尝试为自己的生涯规划设定公益行动介入时,把环境参与作为一种可考虑的选择。我们刚刚评选出了中国绿色年度人物,但是人数还是太少,知名度还是太低,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环境积极分子,因为这个社会所需要的新知、舆论和行动,需要有更多倡导者富有创造力的行动、富有鼓励力的推广。
当环境议题深化时,问题不是简单地表现为Yes或者No那样,也不是要不要环保那么直接。在新型农药、转基因食品、城市绿化、水利工程等等环境议题中,广泛地涉及新技术中的不确定因素、环境技术选择的取向、经济与环境的两难选题、多种环保考虑的优缺点平衡,实际上有许多环保技术本身有可能造成新的环境问题,而有些看来有利于短期污染解决的技术却可能会导致长久的生态困境。公众中有些人相信和支持某些解决方案,而另一些人可能正好相反。
公共参与并不是简单提供了一个多数人接受的选项或者明确的平民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更多人的参与介入、激发更多人才的兴趣与探索,从而为环境议题及其解决方案提供多元化思路、保留更多可能选项及解决前景、在多元争议中碰撞出新的视角与思维。同时,公众行动也可以部分分担环境建设与治理成本,提高环境决策的执行效率与监督力度。当我们拥有新一代环境公众时,我们将受益于更多人的“绿色知识”与“绿色思维”,从而可期得到更多的“绿色”风气与“绿色”行动。
“中国公众环保指数”在这项进程中充当一个测度计的作用,它既可以反映我们在环境公众参与方面的成就与不足,也指示我们环境社会工作的努力方向。在环境的公众参与中,这项指数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公众参与标志性工作。未来,当环境的公众参与更多变成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声音,而不仅仅是政府倡导时,我相信我们的指数水平就有可能跃升新高。
作者系专业咨询专家 袁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