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ages.sohu.com/ccc.gif) |
|
荆楚网(湖北日报)记者 姜月波 吴志远2000年1月20日,一批活猪被赶上751次列车。
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日子
2005年7月28日,下了点小雨,却难以消除江城盛夏的高温闷热。
清晨6时,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贸运公司的张杰,就踩着自行车,从汉口江汉路附近匆匆赶往丹水池。
他首先查看公司在丹水池的专用铁路装车点,发现从黄陂云龙猪场运活猪的汽车已经等在那里。他就赶紧联系江岸铁路货站,抢在铁路夜班人员下班前,将当天要运的活猪有关数据传过去。铁路方面经过调度,一节编号为“8011447”的火车车厢被牵引过来。张杰仔细检查了车厢的门、窗。检疫部门的人随后也赶来,例行检查。
下午3时,检疫报告出来,这批猪完全符合出口标准。装车工人开始将活猪赶上火车。在现场的喧闹中,张杰与铁路方面进行手续交接并缴纳费用。
直到下午5时,张杰才干完当天所有的活。他惬意地点了一根烟,准备回家。
当晚11时50分,这节车皮将编入著名的“三趟供港鲜活快运列车”之一的“751”号(现改名82751)列车中,开往广东。过不了多久,这126头来自湖北的大肥猪,就会成为香港市民餐桌上的美食。
张杰没想到,这份熟悉的工作将永远离他远去:
8月份,受四川猪链球菌疫情影响,供港配额大幅减少,“82751”没有再装活猪赴港。9月份,张杰所在的贸运公司负责人朱志明接到通知,停止租用铁路家畜车,完全停装火车。
就这样,被武汉人亲切称作“拐51”的快车,43年来肩负的供应香港活猪的特殊使命,在7月28日终止。
没有举行任何仪式,也没有媒体的聚光灯。
直到半年之后的今天,桌子上的台历又换了一本,干了20多年铁路活猪供港工作的朱志明和他的同事们,才逐步接受了这一事实。
铁运淡出 公路崛起
“我们早就意识到,这一天终究会到来。”2月24日,朱志明说,“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突然,这么悄无声息!”
朱志明打开桌上的电脑,麻利地调出一组数据:“1998年1733卡(一卡就是一节火车车厢,可装20头牛或120头大猪)、1999年1108卡、2000年1261卡、2001年1175卡、2002年1044卡、2003年1098卡、2004年813卡、2005年189卡。”
这是自1998年以来通过“751”向香港运送湖北大活猪的装车数量,趋势一目了然。
这与记者从深圳市检验检疫部门了解到的情况完全吻合:“近年来三趟快车运输量呈逐年递减。2002年三趟快车共输送供港活猪、活牛6713批、752909头;2003年为5409批、646021头,与上年相比下降15%。2004年,运输量更是大幅下降,降幅率高达40%以上,而且日运输量极不平衡,最低日运输量曾降到1卡,历史上最高日运输量曾高达100卡。”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随着我国公路网络建设飞速发展,公路运输优势彰显。省良友畜禽有限公司调度员陈晓兵作了一个比较:“汽运时间远短于铁运。用火车从江岸货站到深圳得两天三夜,中间要不断停下来给车加水,给猪喂食,而用汽车只要20-24个小时。”“铁运费用要高于汽运,铁运一头活猪比汽运要多出30元以上,这还不算猪在途中发病、掉膘造成的损失。”“铁运不利于防疫,因为途中逗留地点太多,时间太长,猪群集中,容易染病。”
四十载风雨兼程
“751既是我们集团的骄傲,也是整个湖北人的骄傲!”对于“751”快车的退出,集团老员工、良友贸运公司副经理周敢为颇为感慨。
他从1978年开始就为“751”快车提供服务,见证了它从鼎盛到淡出的全过程。“1952年3月20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满载着祖国人民深情厚意的751次,供应港澳鲜活商品的快运货物列车,从武汉江岸站开出。此后,又增加了从河南出发的753和从上海出发的755次列车。”
四十多年来,“三趟快车”的特殊使命一天也没停止过,即使春运最紧张的日子里,它们仍然享受一路绿灯的“特别通行”待遇。“三趟快车”运往香港的鲜活冷冻商品在当地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来自湖北的“751”每年运25万头左右的活猪到香港,位于各省前列。
周敢为说:“1997年,三趟快车开通35周年时达到鼎盛时期,国家领导人还接见了我们这些为三趟快车服务的老员工。”随着香港回归祖国,内地经济飞速发展,市场日益开放,内地商品进入香港的渠道越来越多,“三趟快车”的重要性日益下降。
由于751运送活猪供港的重大历史意义,有关部门一度希望继续保持这项业务。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也曾经同铁路部门进行过协商,无奈过高的运输成本始终降不下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三趟快车”中最早设立的751快车,也最先停止运送活猪。
与751命运紧密相联的省粮油进出口集团,也告别了垄断全省鲜活产品供港和出口的时代。各地有自营出口权的多种所有制企业,雨后春笋般兴起。省粮油进出口集团也不得不经过痛苦的改制,以全新的机制适应市场。
如今,商务部分配给湖北的每年20多万头供港活猪的配额,成为改制后的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一大“资源”。利用这些配额,集团兴办了多家养猪场,争取更多利润。同时,铁运改为汽运,大大减少了成本。
“冷鲜肉时代”竞争来临
作为省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的核心子公司,良友畜禽有限公司掌握着20多万头供港活猪配额的调度。对他们来说,目前有比“751”停运活猪更需要关注的事情,那就是配额迟早要被取消。
良友畜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雪说,“快则一两年,慢则三五年。”配额取消之后,鄂猪还能保住在港的市场份额吗?
后配额时代的竞争早已开始,参与的不仅是与“三趟快车”相关的省份,境外竞争者也正虎视眈眈。
竞争的焦点已由“活猪供港”转移到“冷鲜猪肉供港”上。多年以来,内地供应港澳地区的猪肉,是活猪运输到港澳后宰杀。这与国际通行的在产地屠宰分割后采用冷鲜设备封闭运输相比,成本高,效益低,而且不利食品安全。
去年,猪链球菌疫情和禽流感疫情相继爆发,要求改变活畜、活禽长途运输传统习惯的呼声愈加高涨。“冷鲜肉”贸易代替活猪贸易,已是大势所趋。
同样是“活猪供港”大省的河南,依托本省“双汇”等多家大型猪肉加工企业,在港销售的冷冻肉已经超过了“活猪”,占香港市场16%。原来与我省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山东省,冷鲜肉年创汇超过5000万美元。而泰国等境外竞争者,在活猪贸易缺乏优势的情况下,也盯住了冷鲜肉。
尽管冷鲜肉出口在我省已被谈论多时,但加工业发展滞后,一直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在新一轮竞争中,湖北已经处于不利位置。
面对巨大的压力,湖北人在反思:要保住鄂猪在港份额,除了大力扶持猪肉加工企业,别无良法!
让人稍感欣慰的是:宜昌双汇、武汉中粮、湖北绿生等一批现代化生猪加工企业,正在我省兴起。在新一轮竞争中,它们将取代传统企业成为鄂猪出口主力!
这些企业正在努力开拓鄂猪贸易的全新局面:通过开展高质量、高档次的猪肉加工,让更多的湖北冷鲜猪肉占领省内外市场,并开拓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市场。
(记者 周立新 摄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