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3月18日电(记者张道生 裴文彬 姚玉洁)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中刨出最大的效益,长三角农民最近边忙于耕作,边忙于通过各种途径去为农产品贴上商标。
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的茶农老朱这几天一直忙着找径山茶管理协会,眼看着春茶就要开采了,老朱希望今年自己家产的茶叶也能用上“径山茶”商标。 “他们用了商标的收入差不多比我多一倍。”说起这个,老朱不由得有点眼热。
记者了解到,因为有了商标,每千克径山茶的均价较从前增长了18%,达到220元,最高价更是达到了3600元。径山茶管理协会副秘书长胡剑光说:“在商标的作用下,产量只占当地茶产业30%的径山茶,产生的效益却占到了70%。”
在江苏省启东市和合镇,商标则成了当地农产品出口的金钥匙。农民们精心培育出的蔬菜,冠上“和合”商标后,立即成为韩国、日本农贸市场上的抢手货。虽然有统计数据表明,工资性收入已经是长三角地区农民的第一收入来源,但是商标给农产品带来的巨大附加值还是在当地农民中刮起了一股“商标注册风”。
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现有各类农产品注册商标4万余件,而2005年一年,申请注册的农产品商标就达到1万多件。“农产品商标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浙江省工商局商标处处长杜桃生如是说。
江苏和上海两地“农”字头商标的绝对数量虽赶不上浙江,但是增长的势头也非常迅猛。为了鼓励农民在生产中创牌,上海市嘉定区还对那些被认定为上海市著名商标的农产品商标一次性给予20万元奖励。
“分散经营让农业生产者的商标意识远不如工业生产者,现在各地普遍存在的状况是,农产品注册商标数量在商标总量中只占很小的比重。”江苏省农业厅的一位官员认为,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关键是要让只注重生产绩效的农民看到品牌效益。
采访中记者得知,现在江浙沪农村普遍流行一种“农业组织+农户+商标”的商标战略模式。“这种模式就是让那些享有商标的农业生产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商标的指导下进行生产,农户品尝到商标带来的实际效益后,加深了对商标重要性的认识。”杜桃生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