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本报记者 王红虹 谢孝国
外来工近1000万的东莞借鉴“亲情管理”模式遭遇反对声
有专家认为,创新模式实验不妨一试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老乡见老乡,抢你没商量”……在广东沿海城市,老乡的故事每天上演。聚集了近1000万外来工的广东东莞,外来工管理工作,让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最近,东莞进行聘请内地干部来东莞管理外来工———“老乡管老乡”模式的试点调研,一旦取得成功,将在全省推行。
消息传出,引来反对声一片,各方各有说法。公安部门一时难以权衡利弊……
成功经验浙江首创“亲情管理”
签协议借干部,跨省管理老乡显效
据了解,对外来工的“亲情管理”最早出现于浙江诸暨市店口镇。店口镇是浙江省经济十强乡镇之一,2004年GDP达到50亿元。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外来务工者数量连年增长,2004年的外来工达到4.4万人,与本地人口数量之比接近1:1,其中来自贵州遵义的民工最多,其次是安徽临泉和江西永丰籍的民工。1:1的结果,使治安管理难度大大增加。
2004年,浙江诸暨市通过和江西、贵州政府部门的沟通,和两地政府达成了一致意向,并签署了合作协议:由当地政府选派有基层经验,年龄适中的优秀民警、优秀干部,到诸暨市从事管理外来工的工作;委派的干部不仅在原单位保留职位和基本工资,在诸暨市还可享受由诸暨市提供的与当地干部、民警相差无几的待遇,每年在诸暨有4.5万元年薪,条件是把在诸暨市的外来工管好。2004年8月,贵州派出2名干警,江西永丰也派遣3名干部过来诸暨专门管理外来工。
“老乡民警”、“老乡干部”来了以后,对诸暨市店口镇的外来工进行摸底调查,由于语言相通、老乡身份,很快与外来工打成一片。至今,“老乡干部”已经在外来工中树立了威信,不仅调解夫妻吵架、劳资纠纷等事情,还很快瓦解了原本聚集在外来工中的涉黑涉恶团伙,配合当地警方打击犯罪取得良好效果,自从“老乡民警、干部”来了以后,店口镇没有发生过一起大的外来人员群体性的闹事事件。而老乡干部也自愿留在店口镇工作,在第一年的合作期满后,还有民警主动要求继续留在店口镇工作。
2005年6月诸暨召开会议,讨论“老乡管老乡”模式是否继续,当地官员众口一辞:“不仅要继续,还要将目前的短期借用,发展为长期交流。”据了解,这种“老乡管老乡”的模式,目前在浙江其他地区有流行之势。 图:东莞樟木头组织外来工街头热舞。东莞在外来工文化生活方面取得相当经验。本报记者 颜长江/摄
东莞试点取得成功全省推行
第一试点石碣镇,调研结果多反对
今年年初,广东省委和广东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相继签发了一份文件,大意是广东省可参照浙江诸暨市店口镇对外来工管理的模式:从外籍人口流出地聘请当地干部,来流入地管理外籍人口。针对东莞这个外来工聚集的城市,省领导有意选择东莞展开试点工作,一旦试点成功,将在全省推行。
记者从东莞警方了解到,从2月28到3月1日,东莞已经成立了一个调查小组,走访了东莞数个镇区和公安分局,在小范围内针对“老乡管老乡”的模式作了一个初步的调查。不过,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让东莞警方难以衡量利弊,难以下决心推出这项措施。
调查反馈信息主要四大反对理由:一,有的辖区认为区内的外来人口并不多,也不太复杂,完全不需要聘请外地干部来帮助。二,聘请的民警严格上来讲不属于东莞干部,恐难以管理。三,老乡管老乡,担心会监管不到位,反而添乱。四,“老乡干部”来到东莞,万一“同流合污”怎么办?
东莞市公安局分管治安的副局长梁建柱告诉记者,本周将到浙江实地考察,等调研组回来后再制定与东莞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实施方案。根据目前情况,东莞“亲情管理”模式第一个试点镇将是东莞石碣镇。
坊间评说外来工本地人看法不一
欢迎帮助拒绝约束,应靠法律约束
东莞新科电子厂的一名外来工对记者说,如果“老乡干部”能够给我们解决办暂住证不会多收费、子女上学不再多交费用、生孩子不用为了省钱而到游医那里去担惊受怕……我们就真心希望“老乡干部”能来,而且盼望他们快点到来;如果只是为了可以进一步约束我们,接受所谓的乡规民约,或再制定出众多的无用政策,那我们宁愿他们不要来。
梁先生、阎海宾都是东莞政法系统的执法人员,梁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东莞人,阎海宾则是2004年从内地调职来东莞,两人均在政法系统工作多年。一说起请外来干部管理外来工,两人异口同声说“不妥”。阎海宾表示,从内地出来打工的外来工,多是在内地得不到发展才出来的,对内地干部大都有抗拒心态,现在要请内地干部来管他们,他们怎么会买账?
梁先生则认为,外来干部和外来工之间根本就没有“管理”的内容存在,就算是外来干部来了又可以为外来工带来什么?如果是子女上学、就医等方面问题,并不是外来干部来了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外来干部与外来工除了“老乡”这一层关系并没有其他的优势。外来干部能够为外来工提供的,东莞本地干部也可以做得到。说到底外来工的管理,需要制度的引导,法律的约束。
专家看法权衡利弊不妨一试
变管理为服务,双向流动加强互动
针对于“聘请老乡管老乡”的模式,广东省社科院社会学与人口学研究所所长郑梓桢提出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聘请过来的老乡干部,将怎样行使他的行政权利?他说,东莞的外来工来自于全国各地,并不像浙江诸暨那样相对单一,本来外来工就不好管,要是好管理的话也不用从外地请人过来了,假如聘请过来执行公务的工作人员自己都搞不清楚归属于哪一边管,等于发挥不了职能的作用,自然就管理不好,而且当其游离于当地和本地政府的管辖之间,也容易产生社会矛盾。
郑认为,要在试点前做大量细致的调查。目前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并不看好,那就要看被调查的是什么人。如果调查对象是外来工,听到反对的声音,就要警惕其中原因;如果是当地群众反对,就要思考是利益上的冲突,还是思想转变问题;如果是当地的政府部门、干部反对,同样要看其反对理由是否成立,再衡量利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接受采访时则表示:请外来干部管理外来工,这是件好事!全国不仅外来工要流出,干部也需要流出,这样才能加强互动。
请“老乡来管老乡”的这种模式,要解决的问题是请来的人不是要加强对外来工的“管”,而是要加强对外来工的服务上,关键是在“做”,去“服务”,而不是要去对外来工加强控制。至于东莞初步调查反馈回来的信息,党国英认为这也很正常,关键是管理人员要统一,就是聘请回来的人到底属于哪里管,该听谁的,要分清楚,关键是不能让聘请人员觉得对两边负责。在取得一定成效的情况下,要想让聘请人员安心为东莞服务,还可以采用让外地干部成为东莞正式干部的方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崔传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亲情管理”在全国目前都只是一种实验,是好或是不好现在还不能下结论。相关部门尽管去做,做得好各地可以借鉴,做不好就权当是一种创新模式的实验,还可以总结经验。崔传义也认为,聘请外来干部不能纯粹因“管理外来工而来管外来工”,要把变“管理”为“服务”。只要让外来工觉得“老乡干部”是来提供有利于他们的工作,才会得到外来工的认同,相反就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同时“老乡干部”需要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金陵/编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