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3年5月,圣彼得堡建成300周年之际,40多国领导人齐聚涅瓦河畔这座整修一新的古老城市。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伊战,在战争刚结束没多久,这些世界上的头面人物就能暂时撇开分歧,前来为普京的“大国秀”捧场,场面的宏大让世人对俄罗斯的国际号召力留下了深刻影响。今年7月,还是在圣彼得堡,俄罗斯将作为8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主持召开这个富国俱乐部的峰会。前后时隔3年,圣彼得堡将又一次迎接曾经到访的世界头面人物。
在过去的3年里,普京顺利连任总统,俄罗斯经济继续以6%以上的增幅平稳高速地增长。虽然普京对金融寡头的整治、对地方领导人权力的削弱等一系列带有强人政治色彩的举措让观察家侧目,俄罗斯传统的势力范围也因欧盟东扩和中亚美军基地的设立逐渐受到侵蚀,但俄罗斯正以一个自信务实的形象周旋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并积极地展开同中印等国的合作,而其适时地独立介入纷繁复杂的中东局势也让人不容小看。
时值“俄罗斯年”大幕在中国拉开,当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这个我们曾经熟悉的国度时,却发现它是那么陌生。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能够站在“中国倒爷”掘金俄罗斯的年代向前看,我们会发现今日的俄罗斯已经超越了那时我们对它未来的任何想象。无论这些变化是什么,我们都需要刷新对俄罗斯的认识,因为这个国家的发展走向正在改变着世界格局。 圣彼得堡涅瓦河岸边的沙雕。它像位思想者,凝望着这座由彼得大帝始建于1703年的古老城市。历史上的三次复兴
时间:17世纪末18世纪初
人物:彼得一世
通过长达21年的“北方战争”,彼得一世又使俄罗斯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诞生了新的都城彼得堡。这个过程前后持续了近30年。时间:18世纪后期
人物:叶卡捷琳娜二世
先后6次发动对外战争,在历代沙皇领土扩张的基础上,使俄国的疆域向四面八方进一步拓展,还打通了里海的出海口。时间:20世纪60-70年代
使苏联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开启两极世界,直接挑战美国霸权。
Gazprom的壮大和俄经济增长
随着Gazprom(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并购的完成,俄罗斯政府将会控制本国约1/3的石油生产。Gazprom的壮大史是普京夺回经济命脉控制权的战斗史,也是同叶利钦时代寡头资本主义的彻底决裂。分析人士预测,因为前期的铺垫,俄罗斯有可能迎来一个增长波峰。在人们热衷于中国奇迹或者印度神话的时候,俄罗斯传说也正在默默地酝酿之中。
在莫斯科市南部,有一栋深色玻璃的摩天大楼,这是一家俄罗斯国企的总部。
不要希望会在楼里面看见前苏联导演埃·梁赞诺夫《办公室故事》的情节,那些带有苏联色彩的办公桌或者堆成小山的文件都已经是上一辈的记忆。西方公司所流行的东西在这里也同样流行,办公室上摆的是最先进的液晶显示器,茶水间里放着意大利咖啡机。在开着中央空调的办公室,员工们穿着做工考究的西服,即便是女上司也不会像轻工局局长卡卢金娜那样性格古怪。这里就是世界最大的天然气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的总部,一个让乌克兰和整个欧洲头痛的公司,已经成为俄罗斯经济复兴的排头兵,而同时陪伴着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冲锋陷阵。
Gazprom曾经被称为一个小王国,拥有包括医院、学校、银行在内的几乎所有机构,也曾经因为这些配套“行头”苦不堪言。现在Gazprom有33万名雇员,但其中仍有约40%员工分布在公司的非油气行业,包括在黑海的度假村、机具厂、两个机场、陶瓷厂……,这些和油气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意都是原先的顾客卖给他们抵充现金的。但这些有可能逐渐成为历史。
一直被西方指责的低效、腐败已经成为过去式,一套现代管理体制已经成为从老板到员工都认同的原则。
Gazprom的首席执行官米勒向媒体透露,他要将这个俄罗斯最大的公司打造成世界级的能源巨头,就像英国石油公司或者埃克森美浮石油公司那样。而其中一个步骤便是将那些度假村或者养鸡场卖掉,将那些邮局还给政府经营。
亚力山大·梅德韦德夫是老员工,他还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老石油公司工作的经历,“那个时候,公司80%是一个部委,20%是公司,而现在则刚好相反。”
因为普京的振兴经济政策,一些面临破产的国有企业开始焕发生机,而许多俄罗斯人脸上也开始露出久违的笑容。Gazprom总部的5000名员工,每个月平均可以挣到1000美元,是银行系统的两倍。这比稳定的收入这些钱可以让他们每天回家都有优质伏特加酒,并在稍作犹豫后买下新型的拉达跑车。
而国家成为了这场经济革命的最大赢家。随着Gazprom对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公司并购的完成,俄罗斯政府将会控制本国约1/3一的石油生产。Gazprom的壮大史同时也是俄罗斯重新经济定位的历史,是普京夺回经济命脉控制权的战斗,也是同叶利钦时代寡头资本主义的彻底决裂。而代表作就是普京对俄罗斯石油巨头尤科斯公司的“收拾”。
今年以来麻烦不断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发言人2006年3月15日宣布,俄罗斯国营的石油公司已经收购了尤科斯欠西方银行的4.82亿美元的债务,实际上意味着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已经要完全吞下尤科斯。在此之前,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通过收购贝加尔金融集团而间接拥有了尤科斯最大子公司尤甘斯克油气的控股权。而它的前主人、曾经的俄罗斯首富霍多尔科夫斯基早在去年就已经在牢中开始了他9年的刑期。从别列佐夫斯基、古辛斯基到霍多尔科夫斯基,普京让这些一夜暴富的寡头尝到了厉害,或流亡,或入狱。
这些举措曾经遭到了西方的强烈不满,认为是对自由经济和人权的践踏,但却得到了俄罗斯草根阶层的欢迎,因为寡头夺走的正是老百姓所失去的东西。而后来俄罗斯重新走上崛起之路证明了普京下猛药并不是心血来潮。从2000年到2005年,俄罗斯一直保持着4%的增长率(排除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因素)。2005年,俄GDP已达21.67万亿卢布,约合7700多亿美元,人均GDP超过5300美元。而分析人士预测,因为前期的铺垫,俄罗斯有可能迎来一个增长波峰。在人们热衷于中国奇迹或者印度神话的时候,俄罗斯传说也正在默默地酝酿之中。美国“尼克松和平与自由中心”主任迪米特里·赛姆斯在观察了俄罗斯最近几年的发展后得出结论,美国同俄罗斯的对话必须建立在把俄看成是一个重新崛起的大国基础上。
以能源为剑试锋芒
年初时的俄乌天然气之争后,英国《泰晤士报》感慨道:“俄罗斯让欧洲打了个寒战”。俄罗斯是欧盟25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国,欧盟每年50%的天然气及近1/3的石油需俄供给。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杨淑珩认为俄罗斯将能用手中的能源武器左右西方。
Gazprom也是莫斯科当局最为欣赏的新型公司,不仅帮他维持着民众的支持,还在帮他重振昔日的国际影响力。后者在苏联解体后一度跌至谷底。
“都灵冬奥会结束之后,会场火炬是如何熄灭的呢?”一名欧盟议员问。
“Gazprom关掉了阀门。”另一名议员摊着手回答道。
这是最近在欧盟议会颇为流行的一个笑话,但如果不是2005年年末那场天然气断气风波,这个笑话会有意思的多。
在Gazprom总部大楼内部,有一间神秘的控制室,墙上是一面20英尺高的输油管线监控模型。就是这个房间控制着Gazprom在欧亚大陆的天然气输送,让产自东西伯利亚的天然气源源不断的流向欧洲。通过操控各色各样的按钮,Gazprom的工程师可以控制阀门、气泵以及传输路线。
也就是在这儿,因为价格的纠纷,俄罗斯人在新年的时候切断了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让乌克兰人险些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对于这次纠纷,Gazprom解释为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而不是政治纠纷,并且否认就能源问题报复乌克兰发生的橙色革命:“将一项花巨资修建的管线切断供气,不仅愚蠢而且不经济。”
但分析人士却持完全相左的意见,认为俄罗斯根据和自己关系的疏密决定能源供应价格并不是一个秘密。目前俄罗斯卖给白俄罗斯的天然气价格依旧是每千立方米50美元,而俄方要求乌克兰的价格则是市场价230美元。俄罗斯还要求摩尔瓦多在今年4月1日之后,也按照国际价格购买俄罗斯天然气。
俄乌天然气之争也让欧盟国家倒吸了一口凉风。俄是欧盟25国的主要能源供应国,欧盟每年50%的天然气及近1/3的石油需俄提供。据估计,在未来15年内欧盟对俄天然气需求量将再增50%,到2020年欧洲进口的天然气中70%将来自俄罗斯。而仅Gazprom就占有欧洲经济区约24%的天然气市场份额。
英国《泰晤士报》不无感慨地称,“俄罗斯让欧洲打了个寒战”。而这个寒战不仅引起了感冒,还引发了欧盟的犹豫,并且最终迫使欧盟开始重新规划自己的能源政策。就在3月17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飞赴莫斯科谈判,希望获得克里姆林宫的进一步能源安全保证,而这正是普京总统希望发生的事情。同样的事情也开始在亚洲国家身上发生,输油管道的走向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杨淑珩认为俄罗斯将能用手中的能源武器左右西方。“俄罗斯是八国集团中惟一的能源净出口国,其他七国都或多或少对俄能源存在依赖。就连主要依赖中东石油的美国也转向了俄罗斯。”杨判断说,到2008年,俄将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能源供应国。“俄罗斯凭借其能源优势,及其综合国力的提高,其重新崛起的步伐将会有所加快。”
而这一切普京早在上台之前就有所盘算,在1999年曾经在一份学识刊物上撰写文章,普京写道:“国家应该利用自然资源保证俄罗斯从危机中全身而退并且回复从前的国力。”
外交新思维
今年年初,哈马斯赢得了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而伊朗总统内贾德也不断地挑战西方社会的心理底线。当欧盟在这两件棘手的事情上选择了同美国相似的强硬立场时,俄罗斯却高调介入,并向世界显示莫斯科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安排或者命令。
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曾写道:“俄罗斯令人费解,你越了解她就越感到无所适从”。这一点,一直同俄罗斯若即若离的欧盟感触最深。
不久之前,欧盟还认为自己是中东地区最为“正直的”中间人,平衡着美国的强硬路线和伊斯兰世界敏感的神经,而认为俄罗斯一无是处。但是,当欧盟试图促进巴勒斯坦和伊朗问题解决时,俄罗斯正在将自己的武器装备送到他们手中。
改变总是在人们没有准备的时候到来。今年年初,哈马斯赢得了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而伊朗总统内贾德也不断地挑战西方社会的心理底线。在这些事情上,欧盟选择了同美国如出一辙的强硬立场。而俄罗斯则利用这一契机,大胆高调的介入到这两件棘手事情,取代欧盟成为东西方新的中间人,并向世界显示莫斯科不会听从任何人的安排或者命令。
在1月大选获胜后,哈马斯就一直处于国际社会的冷封锁之中。但在2月初,普京总统突然宣布邀请哈马斯领导人访问莫斯科,这让美国和以色列政府恼怒不已。
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生硬地解释着俄罗斯的初衷,“哈马斯掌权这是一个事实。他们是通过自由民主的方的获得权力的。“在伊朗核问题上,莫斯科也选择了同西方社会截然不同的立场。虽然美国国务卿赖斯抱怨伊朗已经公开挑衅国际社会,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不止一次的表示,俄罗斯目前并不支持联合国对伊朗的制裁。除了一再坚持伊朗问题必须在谈判框架内解决外,俄罗斯还热衷于推销自己提出的”建立联合工厂“的俄罗斯方案。俄罗斯原子能署署长谢尔盖·季里延科说:”没有人可以剥夺另一个国家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权利。”
俄罗斯表现出来的自信被分析人士解读为东欧受挫后的反击,在新年通过油气向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发泄不满后,克里姆林宫正在扩大反击的范围。卡奈基莫斯科中心的分析员特里宁说:“俄罗斯先是在前苏联国家进行了回击,现在在中东又开始做同样的事情。”普京曾将哈马斯的胜利描述成为“美国在中东活动的重大挫折”。而这正是俄罗斯能够有所发挥的契机。“和美国不一样,俄罗斯并没有把哈马斯的合法性作为谈判的障碍。”俄罗斯中东特使卡鲁金称,而实际上俄罗斯在哈马斯访问期间对这群武装分子的叮嘱其实和西方社会一样,“信息是一致的,以色列有权存在,巴民族权力机构签署的协议必须得到承认,必须放弃暴力。”不一样的只是这次的出场安排。
但俄罗斯并不打算同欧盟或者美国在这两个棘手问题上进行磋商,克里姆林宫更加在乎同美国保持距离,以便强调俄罗斯不在是华盛顿外交政策的一名高级伙伴。这有助于维护自己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原苏联领导人一度是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世界的坚强后盾,曾经在中东同美国上演过两超争霸的宏大场面,但是因为苏联的解体而逐渐成为美国人一个人的舞台。
但普京心中非常清楚,不论从什么方面进行评价,今日的俄罗斯已经无法和美国平起平坐,而保留独立的尊严比东风压倒西风更为务实。在成为总统不久,他就出台了《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构想》,为今后的俄罗斯外交规划出了自己的园地,“务实,经济效益,国家利益”。对外政策的宗旨为“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即外交最迫切的任务是为国家经济振兴服务。这一政策同以往的“对手反对的即是我支持的”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一点没落,但对俄罗斯却更合身。
而这两年这种低调的外交思路又发生了细微的调整,从以往的收缩低调外交转变成主动高调外交,不管是在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还是朝核问题,俄罗斯的态度正在变得越来越积极。俄罗斯人一直有一种大国情节,不管是深处何种困境,都有一种心系天下的情怀。而这几年普京的力挽狂澜,让这个骄傲的民族又重新燃起了久违的希望。2005年GDP已经达到7500亿美元,总体经济水平已经恢复到苏联解体前的70%.有报道称,俄军事实力已恢复到了苏联解体前的80%.自从高盛公司在2003年首次提出俄罗斯重新崛起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说明这不是一个夸夸其谈的论调。
挥杆击球,太空科技“做秀”
俄罗斯的空间站无疑是其太空科技的集大成者,也是俄罗斯人最引以为豪的“国家形象”。3月15日,俄罗斯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维诺格拉多夫对媒体表示,他在半个月后会返回太空的空间站生活,而在太空行走期间他会向太空打出一杆高尔夫球。
本月15日,俄罗斯国际空间站宇航员维诺格拉多夫对媒体表示,他在半个月后会返回太空的空间站生活,而在太空行走期间他会向太空打出一杆高尔夫球。按计划,维诺格拉多夫将于3月30日乘坐俄“联盟TMA-8”
载人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并进行多次太空行走。
有媒体批评俄罗斯宇航局借此做秀,而宇航局并没有予以否认。
去年3月俄罗斯航天仪表制造科学研究所专家向媒体介绍说,国际空间站两名宇航员进行太空行走时,将会用“手”向太空投放一颗重量只有5斤的微型卫星。这种对卫星的发射方式在国际上几乎是独一无二的。据悉,卫星上除安装有“全球星”系统装置外,还安装了一个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国际失事船只和飞机卫星搜救系统,借助该传感器发射的遥感信号,科研所飞行控制中心在通过“全球星”卫星系统与“手放卫星”取得联系之前即可了解卫星的工作情况。
这种“做秀”也许是俄罗斯对外界传达出去的一个强烈信号,普京当总统的六年中,不仅要重新振兴被搁置已久的空间技术,而且要在一些领域争取坐上“头把交椅”。俄罗斯的空间站无疑是其太空科技的集大成者,也是俄罗斯人最引以为豪的“国家形象”,人类在外太空建立的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就是当时的苏联于1971年送入太空的。
但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俄罗斯对空间站的重视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1年3月的一天,工作了近15年的“和平”号空间站完成工作使命坠入太平洋。
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俄罗斯新一轮空间探险的开始。
2000年普京当选总统前,俄罗斯的空间科技水平虽然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但由于国内问题堆积如山,政府无暇解决需要大笔资金投入的空间站,也无暇集中精力发展空间技术。竟然出现了因为俄罗斯资金运转问题使得空间站的工作人员一再推迟返回地球的“滞留”事件。这让科技强国俄罗斯颜面尽失。
2003年、2004年俄罗斯的太空科技新闻不断:成功发射一箭八星;设计出以电和水为能源的航天助推器;开发出航天降落伞,可从空间站向地面空投货物;积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送“富翁上天”,开展太空旅游等。2005年3月,俄相关部门就为该国的火星载人飞行地面模拟试验提供资助,以确保这项名为“500天”的试验顺利进行,并考虑2014年左右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这或许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火星探索的最雄心勃勃的计划之一。
俄国媒体对本国在这一强势领域的振兴更是兴奋不已。《消息报》和《莫斯科新闻》等主流媒体几年来一直关注俄罗斯航天业和太空科技的进展。有报道称,2000年普京当政后在财政拨款、资金运作和落实航天规划上的改善,已经使整个航天业和太空技术发展方面出现从“粗放型”、以量取胜的战略向“集约型”的过渡。
俄罗斯民众对此也欢欣鼓舞。2005年,俄罗斯社会舆论调查中心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普京刚刚执政的2001年持“俄罗斯逐步失去了航天地位”的意见占被调查人数的41%,而如今该指标下降到30%左右。对于国家投资开发近地空间和星际空间,81%的俄罗斯人表示支持,受过高等教育的中等收入者的支持率则高达90%左右。青年人对国家航天计划更有兴趣。
俄罗斯在普京执政后的6年中,逐渐认识到了太空是俄罗斯大国战略的第三极。太空科技的进步也让人感到俄罗斯对未来国家发展筹划的大手笔和大气魄。
大国情结
历史上,沙皇俄国培养出来“帝国情结”而苏联造就出来“世界革命中心”,这种大国情结也慢慢融入了俄罗斯人的血液,变成了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普京上台之后,这种回忆和自我心理安慰更多了一份现实意义。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被俄罗斯近几年的发展所吸引,”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杨勉副教授,在俄罗斯国立文化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他对记者说,“认为俄罗斯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样子的人,思想显然已经落伍了。”而俄罗斯经贸部部长格列夫则用一串数字说明问题,“今年俄罗斯经济发展将达到7%左右,吸引外资70亿美元,2008年之前这种趋势不会减缓。”他同时强调,近三年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将增长39%,平均工资将提高44%.而这正是普京任期内最大的贡献。
而民众的感觉更加直观,他们一点也不掩饰对普京的赞赏。保罗是一位私营企业主,他对国家的发展一直很关注。
“俄罗斯现在的政策不错,我们需要铁腕保护我们。”
历史上,沙皇俄国培养出来“帝国情结”而苏联造就出来“世界革命中心”,这种大国情结也慢慢融入了俄罗斯人的血液,变成了民族性格的一部分。杨勉在俄罗斯做访问学者的时候经常与国立文化大学的老师们交流各种看法。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有一天刚下课,他和系主任聊天,系主任是一名上了年纪的俄罗斯妇女。聊天过程中,他们谈到了二战,也谈到战后的美国和苏联。杨勉说,美国人从前很怕你们啊!那个系主任马上接过话茬:“他们现在也很怕我们啊!”不管俄罗斯的北方舰队能否在10年之后重返地中海,不管还剩下几艘航母(目前仅有“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仍在继续服役),俄罗斯人的心境一直停留在最强大的时刻,并且不愿更改。
普京上台之后,这种回忆和自我心理安慰更多了一份现实意义。这位充满魅力的倔强领导人试图重振俄罗斯雄风,6年的国力提升让更多的人相信这也许是一个机会。
俄罗斯人不服输,轻易不会认错,天生崇拜英雄,高寒艰苦的自然环境培养了他们强悍和直率的性格。几乎每个对未来有点看法的俄罗斯人都会说,任何一个生活在近1700万平方公里、东部地区太阳已经出来了,而最西边还是黑夜的土地上的人,这块土地和这些人不受到世界的尊重是难以想象的。
但前途并不坦荡。2005年年底,俄宏观经济分析和短期预测中心公布了一份对俄罗斯未来的预测报告,分析2020年前俄经济发展可能选择的4条道路,强调战略发展道路的选择将最终决定届时俄是成为一个经济帝国还是平庸国家。该中心首席专家别洛乌索夫指出,今后15年,对俄来说,威胁和机遇并存,现在俄有难得的机会成为世界经济力量中心,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极。上世纪90年代没有这种可能,过了2025年,这种机会将不复存在。俄罗斯也走到了一个“战略机遇期”的十字路口。
普京喜欢柔道,而柔道以“柔能制刚”和“善用精力”为宗旨。这一宗旨这也造就了柔道运动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杠杆借力。普京当然也深谙此道,并且正在将这一思想运用到一个伟大国家的治理中去。而他手中的一张王牌就是俄罗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一个人口过亿的国家能够在能源上不求于人,这确是上天的恩赐。
1999年最后一天的午夜12点,普京带着前总统叶利钦“珍惜俄罗斯”的嘱托,接过了宪法文本和总统权力的象征———祖国一级勋章和核按钮。叶利钦一同交给普京的还有一个未完成的复兴梦,一个大国梦。但要想在国际舞台上叱咤风云,则真的要考验普京的“柔道”了。
本报记者范晖 实习生张乐综合报道《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