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俄罗斯的戏剧演出中,俄罗斯本土以及边界各国的戏剧经典总是起着主导作用。2002年出版的《契诃夫学》一书中,透露了一则资料:“仅2001年这一年,莫斯科就有三十余台契诃夫的戏剧演出”。 契诃夫作为俄罗斯最有影响的剧作家之一,其作品在俄罗斯长演不衰(上图为原版《樱桃园》,下图为林兆华导演蒋雯丽主演的中国版《樱桃园》)。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戏剧文化强国,这是世界剧坛的一个共识。
德国著名导演彼得·施泰恩于1998年对俄国戏剧的独特世界性地位作了这样的评述:“根据我的观察和认识,俄罗斯是戏剧艺术的最后一块圣地。这里极为广泛的社会阶层,甚至领导人都认为,戏剧是国家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种让戏剧扎根于自己生活的激情,具有某种宗教色彩。因此,吸引我的不仅是俄罗斯演员,还有俄罗斯观众,以及这里对戏剧不衰的兴趣。公众的这种兴趣是支撑戏剧、并使之鲜活的惟一因素。”(《戏剧》,2005年3期82页)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出现戏剧危机,那么首先表现为观众危机。俄罗斯不存在观众危机,到俄罗斯考察戏剧艺术的中国戏剧家都被莫斯科的观众在一个晚上同时能坐满数十家莫斯科剧院的景象感到羡慕。
那么要用什么样的戏剧来维系观众的持久的观剧兴趣呢?不是用插科打诨的搞笑剧,不是用昙花一现的应时戏,而是用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戏剧。在俄罗斯的演出剧目中,俄罗斯和边界各国的戏剧经典总是起着主导作用。2002年出版的《契诃夫学》一书中,透露了一则资料:“仅2001年这一年,莫斯科就有三十余台契诃夫的戏剧演出”。
我可以借用中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戏剧现象的指标性意义。直到今天为止,还只有北京人艺一家在演出老舍的《茶馆》。
但有朝一日,当《茶馆》同样也成为中国国家话剧院,成为上海、沈阳、广州等话剧团的演出剧目时,中国话剧就一定进入了一个更繁荣的发展阶段。俄罗斯的戏剧发展运动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前,只有莫斯科艺术剧院一家上演契诃夫戏剧。
历史最悠久小剧院一直不演契诃夫的剧作。但在半个世纪里,把契诃夫戏剧从一家剧院的戏剧演变成全国剧院的戏剧经典,进而成为和莎士比亚戏剧并肩而立的全球戏剧经典,可以看出一条很直观的俄罗斯戏剧强国之路。
在向世界剧坛贡献契诃夫戏剧之前,俄罗斯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体系推向世界。斯氏体系贯穿心理现实主义的精神,将体难派艺术推向极致。孕育了具有国际地位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演剧学派,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戏剧艺术也产生了影响。在斯民体系中体现出的艺术现实主义,与在契诃夫剧作中体现出的文学人道主义,是提升俄罗斯戏剧国际地位的一股合力。
这方面有一个经验可以借鉴。十月革命之后,革命行政当局具有远见地认识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俄罗斯民族戏剧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对这位从旧俄社会过来的戏剧家倍加爱护,给他提供最宽松的艺术实践环境,使这位戏剧大师在他的著名自传中的尾声可以不无自豪地说:“在我生命的最后几年,我想成为我实际早就是的那种人,成为按照无性本身的自然规律应当成为的那种人,我在艺术中一辈子都是遵循这些规律而生活和工作的。”
这是有教训可以记取的,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树立斯民戏剧体系的权威地位,行政当局将与斯民戏剧观念相左的梅耶荷德的戏剧实践视为异端,予以取缔。梅耶荷德标举假定性戏剧,从东方戏剧的写意戏剧观中汲取营养,开拓了戏剧新的可能性。自上世纪五十代中叶之后,梅耶荷德得到平反,在他的艺术创新精神的烛照下,以留比莫夫为首的莫斯科塔甘卡剧院异军突起,名震遐迩。中国新时期的戏剧革新家如北京的林兆华,上海的胡伟民以及孟京辉都受过梅耶荷德的启发。上世纪后半叶梅耶荷德-留比莫夫的戏剧艺术思想的重新放光,不仅丰富了俄罗斯戏剧的多元发展大格局,也成为俄罗斯戏剧向世界剧坛施加艺术影响的新的增长点。
童道明(戏剧评论家)《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