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因为孤独抑郁而患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越来越多,这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忧虑。
在儿童期,这些行为问题常常属于家庭范围内的调节和适应困难,因此往往与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密切相关,体现在抚养、教育、管理等方方面面。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告诉记者,在中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达到21.6%至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
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重度精神病症患者,比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这部分所占比例很低;其次是精神障碍患者,这包括常见的多动症、儿童抑郁症、儿童孤独症、儿童焦虑症等;第三则是一部分精神疾病高危人群,所谓高危人群是没有达到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是已经开始具有其中的一些症状表现,如果任其发展则会转变为病症。
如果从总体上无法了解准确的数据,从一些局部调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势态发展的严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从1984年以来,对北京市某些城区的小学生作过四次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调查,1984年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为13.4%,2001年则增长到18.2%。尽管这四次调查在选择区域时前后有所变化,但它所反映的增长态势无疑是严峻的。
这意味着,如果以以上比率推算,在中国3.4亿的儿童青少年中,有近五分之一的孩子正在遭受着心理煎熬,这听起来令人沮丧。(生活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