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来源: 在招聘会现场,人们的服装风格不一,像这种经过精心打扮的着装风格还是比较少的。电脑逐渐成为招聘会现场的必备硬件。
求职者观点应届生渴望应届生专场招聘会
不少求职者表示,大型综合类招聘会的参展企业和职位透明度不高,求职者在进入会场之前对参展企业和职位的认知度几乎为零。无奈之下,只好掏钱入场一瞧究竟。因为京城很多招聘会的做法是买了票才能拿到印有参展公司和具体招聘职位的会刊,可会刊上对招聘的每个职位的具体要求、薪酬待遇都没有详细的描述。
学工商管理的卢小姐说,二三月份是应届毕业生的求职高峰期,但最近参加的几个大型招聘会上只有少数单位招收应届生,有的单位甚至拒收应届生的简历。卢小姐说,她现在最希望主办方能办一场真正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10元钱虽不多,但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笔负担”。往届生经验是重要资本
相比应届毕业生,已经参加工作的求职者在招聘会上明显更受欢迎。学物流的吴先生已经有3年工作经验,记者在现场看到他时,他正悠闲地在角落里休息等朋友。他说自己在招聘会上转了一圈后,投了两份简历,与用人单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洽谈,“用人单位对我很有兴趣,在我的简历上做了特别标识”。一家保险公司的招聘人员解释说,之所以要求有工作经验,是因为现在的毕业生比较浮躁,而25———4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能够静下心来踏实做事,公司看中的就是这个。
凡事也有例外,一家地壳研究所在展台前明确打出“只招收应届毕业生”的旗号,但要求有硕士以上文凭。该单位招聘人员告诉记者,因为自家是事业单位,专业性特别强,有工作经验的外地求职者和应届本科毕业生转户口很麻烦,所以只能招收硕士以上的应届毕业生。现场3月18日11:30军事博物馆会刊成“导游手册”
记者上午11点半赶到军事博物馆时,求职者已经在招聘大厅门前排起了两百来米的“S”形长队。排队的人都没闲着,人人手里拿着一本刊物在阅读,并不时地圈圈点点。
记者走上前看到,一本随门票免费发放的《招聘信息》成了大学生们进馆前的“导游手册”。他们边翻阅边用笔在适合自己的单位及岗位前做记号,先做到“心里有数”,以便入场后可以直奔“主题”,与相关的单位进行洽谈。无目的拼抢位置
招聘现场有近200家用人单位设摊招聘,其中也不乏中国贸促会人才服务中心、千龙网等比较知名的单位,这些知名度高的单位招聘摊位前经常被挤得水泄不通。快12点时,人流大量涌入,原先还挺宽敞的招聘大厅一下变得拥挤喧闹。
因为拥挤,很多人看到理想的单位也只能挤进去匆匆丢下简历,就被后面的人挤开了,根本来不及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学会计的黄丰是应届毕业生,他在人堆里挤了半天才挤到招聘摊位跟前,终于看清招聘岗位及岗位要求与自己的专业毫无关系。记者在旁边数了数,像黄丰这样的毫无目的、纯粹是因为摊位热门而“奋力抢占”招聘台的人有一百多人。专门的“简历投放点”
工作人员不停地用扩音器提醒候场的应聘者保管好各自的财物,并不时播出“注意脚下阶梯,不要摔倒”等提醒。上午的现场秩序良好,但中午因人流大量涌入,招聘现场拥挤喧闹,废纸垃圾扔得满地都是。主办方在招聘会出口准备了一个“简历投放点”,求职者出场时可将剩余的简历放在里面,工作人员将对这些简历进行整理,并推荐给需要相关人才的用人单位。记者手记文秘男生更吃香
记者在招聘会现场发现了几个有意思的事情:很多公司文秘职位不限男女,甚至标明只招男性,女性在文秘工作方面的优势开始动摇;华尔街英语、北大青鸟思诺翔伦中心等培训机构搭了招聘会的“便车”,进场设摊搭台推广自己;一些“具有生意头脑”的商贩也瞄上了招聘会……招聘会不仅仅是能找工作,聪明的人在其中也能发现很多商机。本专题文字本报记者孙尚伟 实习生 夏文本专题摄影 本报记者 吴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