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十一五”期间,吉林省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把1000户成长型企业做大做强,成为细分行业小巨人。
在这个过程中,长春的中小企业应该处于什么地位,如何发挥中坚与带头作用?我们之所以把目光聚焦在这些企业身上,是想了解他们在发展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有哪些梦想。
为此,本报记者历时一周进行采访,从即日起推出大型报道——《长春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以便给在这条路上发展的老板们以启示。
3月15日,农历二月十六,老式的日历上写着“宜出门办事”。
这天对张树华来讲很重要。他早早地起床,匆匆地用了一下早餐,拎着手提包直奔长春市相关政府部门而去。
手提包很沉,里面装满了相关批文与材料——张树华想注册一家工艺品公司,主做外贸出口。从一家工艺品公司办公室主任到自己做老板,几个小时后,张树华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
“2005年上半年增加了近4000个民企,平均下来一天就增加22个民企。”这是长春市工商局的一份数据资料显示的。通过这份资料不难推断出,几乎每1小时,长春市就会有一位老板“诞生”。长春半年新增4000民企
“之所以要自己做老板,这也是形势所迫。”张树华告诉记者,他毕业后就到长春一家大型工艺品公司工作,至今已有4年之久,对工艺品这一行的运作模式及经营管理相当熟悉。现在公司不景气,眼看着自己的同学一个个都变身为“老板级”人物,他最终也按捺不住赚钱的冲动。
张透露,今年春节期间,他仔细研究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以及吉林省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全面了解中小企业发展的前景后,他选择了“单飞”。
在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后,张向公司请辞。“毕业就到这里工作,现在离开心里十分难受。但为了自己的创业目标,只能这样做!”张表示,虽然已辞去了工作,但也会与原单位保持很好的联系,因为说不定哪天还会再度合作。
从2005年上半年民企注册的情况看,有时一天最多能注册30多个民企,最少的时候一天也能注册八九个民企,上半年增加了近4000个民企。据长春市工商局一份资料显示。六成中小企业从事第三产业
与张树华初次创业的经历相反,3月9日早上,吴丽华的第二家熟食店开张了,她现在已经成了两家熟食店的老板。
吴说,前年8月,她开了一家熟食店,先期投入8万元,没想到一个月下来,毛利竟然赚了2万多元。她告诉记者,两年前被单位买断工龄,她和当初的几个同事都做起了生意,现在,包括她在内的五六个姐妹生意做得都挺好,有卖服装的,有开美容美发店的。
就宽城区近几年中小企业的发展情况,17日,长春市宽城区中小企业发展局副局长孙兆才给中小企业的老板画了幅“素描”:每年新增中小企业60%以上为餐饮、商店等服务类企业,其余大多为食品加工类、汽车零配件等企业,但大多为粗放型企业,科技含量较低。
孙兆才的“素描”与长春市中小企业局的数据资料不谋而合。“目前,长春市中小民营企业中,60%都从事第三产业,一般个体工商户的资金投入在1-5万元,而一些私营企业户的投入会稍大些,少则10万,多则上百万。”长春市中小企业局服务创新处的工作人员曾向本报记者透露。大多老板具有一定知识水平
“这些企业的老板身份背景、学历等没有确切统计,但构成与20世纪90年代以前开办企业的老板已经明显不同,不再是靠钻空子发家的暴发户,大多具有一定知识水平。”孙兆才说。
吉林省中小企业局曾经下发过“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问卷”,结果显示,企业管理者素质低、员工素质低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缺少知识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企业家,缺少专业技术、高级管理、市场营销人才。其中,长春市95户成长型企业中,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占到37%。
“通过这组数字,可以分析出六成中小企业集中在三产的原因。”17日,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彭连港教授认为。
张树华显然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顺利地完成相关注册后,他报了一个报关员辅导班。“想做出口生意,必须得把相关的东西学明白。十一五期间,全省要培育1000户成长型中小企业,说不定其中就会有我。”张树华对吉林省的相关政策十分熟稔。(记者雪松) |